三綱領八條目
????《禮記·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這一段話非常之有名。朱子注曰:“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故曰道。明明德,讀為“明-明德”。“新民”,古本做“親民”。
????這是“三綱領”。除了“三綱領”,還有“八條目”。“八條目”是實現“三綱領”的八個工夫次第,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與平天下。語出自《禮記·大學》。格物,謂窮究事物之理;致知,謂達到對事理的徹底認識;誠意,謂自身意念要誠實,不虛妄自欺;正心,謂用“理”來端正心思,排除情欲的干擾;修身是加強自身修養;齊家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治理國家與平定天下。
????綱領條目的說法,是朱子提出來的。《大學》原是《小戴禮記》里的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的儒家作品。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尚書·多方篇》:“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狂二字,據蔡沈《尚書集傳》解釋,圣是通明,狂是昏愚。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以心思通明為圣,以倨慢為狂。莊子用“野馬”來形容人狂奔不已的念頭和思想,能夠克服妄念,才是圣人。陸象山先生說:“念之正否?只在頃刻之間。若一念不正,頃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之正者,頃刻而失之,即是不正。此皆在人一心自審。”徐醒民在《儒學簡說》里則用猴子做比喻,說:“人的念頭非常雜亂,好象猴子一樣,到處亂攀,不能安定,這樣何能入道?必須如虞書大禹謨所說的‘念茲在茲’,把念頭系在一處,才能破昏愚顯性德。”
????徐進一步認為,“惟圣”是說圣人的性德,人人具有,如《禮記·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大學》所說的明德。“作圣”則是經過修道而成的圣人。“惟狂”是說潛在人心的昏愚;“作狂”則是由昏愚而積惡難反的狂人。
????就圣人和明德的關系看,圣人即明人,能通達明白一切事理,了無障礙。按理說一般人也有此明德,但因他們自心幻生物相,以致不明,所以大學教人明明德。
????“在親民”,“親,當作新”,這是程子的解釋。因為“新者,革其舊之謂”。朱子說:“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朱子所言之“新民”頗有子貢“博施濟眾”之意味。“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朱熹強調對民眾的教化,所謂“化民成俗”。宋代以后,大家都跟著朱熹將“親民”讀做“新民”。在近代,“新民”二字甚至成為維新派知識分子的口頭禪,雖然指的是“開發民智”的新啟蒙,與傳統的道德教化風馬牛不相及,使用的卻還是朱熹創造的語匯。
????王陽明則認為“親民”就是親愛其民之意:“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親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實與吾之父、人之父與天下人之父而為一體矣。”
????王陽明在這里把親民當作為政之道,政不親民,則明德不明。明德、親民是體與用的關系。在《傳習錄》里,王的弟子徐愛就“親民”還是“新民”的問題問過先生,原文如下:
????“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新’字義。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于‘新’字無發明。如云‘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這種親民思想的源流是民本思想。“民本”即通常人們所講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王陽明曾在一個場合鮮明地表達過他的民本觀念:“夫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萬物,本吾一體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徐醒民先生對三綱領、八條目有個很清晰的解釋,他把明德與親民視作不可偏廢的兩綱,分別統領格物致知與治國平天下的條目。“明明德所領的格物致知,須在治國平天下的事相上用功,始易于著力,否則不但難用工夫,而且流于自修自足的小人儒。親民所領的治國平天下,須以格物致知為根本,始能成己成物,否則不知如何教民。”
????欲明明德,固須發明自心的明德,但同時也要以德澤人,希望人人都能明明德,所以大學之道又須親民。假使不能親民,則為德不廣,自心的明德就不能完全發明。更進言之,縱然自心明德完全發明,而天下蒼生尚有未明者,仍須親民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