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議政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載,鄭人在鄉校“議執政之善否”,子產力排眾議,“不毀鄉校”,開中國歷史上官方容忍學校議政之先聲。從“子產不毀鄉校”這件事,可以得出一個印象:當時的學校不僅是學習的地方,也是集會議事的場所。
????黃梨洲對這則《左傳》故事爛熟于胸。他的名著《明夷待訪錄》有一專門的《學校》篇,集中了他對教育與政治關系的理想描述。梨洲開宗明義就說:“學校,所以養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而后設學校之意始備。”
????“士”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呢?孟子曾說:士從事為君主和社會公眾服務的工作(“仕”),就好像農夫從事農田耕作一樣(《孟子·滕文公下》:“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這也就是說,出來做官為君主和社會公眾服務,是“士”的職業。然而,學校僅僅造就“士”還不夠,一定要讓治理天下的思想和方法都出自學校,只有這樣,設立學校的宗旨才能算是完備的。這是強調給普通知識分子以議政的權利和場所。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學校。是故,養士為學校之一事,而學校不僅為養士而設也。”黃宗羲說,君主一人認為的是或非,不一定是正確的是或非,應當把它公開出來,請學校中的“士”來議論。這種“學校議政”的想法,距離現代代議制度僅有一步之遙。黃宗羲的思想在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礎上,向近代的民主思想邁進了一大步。
????黃是在明亡清興的歷史震蕩下展開反思和探索理想的,在當時高度集中的帝制社會中,一切是非標準都取決于皇帝。“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榮之,則群趨以為是;天子辱之,則群撻以為非。簿書、期會、錢谷、戎獄,一切委之俗吏。而其所謂學校者,科舉囂爭,富貴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勢利一變其本領,而士之有才能學術者,且往住自拔于草野之間,于學校初無與也,究竟養士一事亦失之矣。”
????三代之后,天下事的是與非都由朝廷決定。天子所表彰的,就群起擁護認為正確;天子所懲罰的,就群起鞭撻認為錯誤。簿書、期會、錢谷、訟獄全都委派俗吏管理。這些人心目中的學校,成了科舉囂爭,富貴熏心之地,也就順從著朝廷的勢利改變了職能;而有才能的士人,卻往往出自民間,與學校開始不相干了,結果,學校連養士的職能也失去了。非但不能養士,最后還達到“害士”的地步。養士既不成,議政更杳無蹤跡了。
????黃宗羲十分贊賞過去的“清議”之風:“東漢太學三萬人,危言深論,不隱豪強,公卿避其貶議;宋諸生伏闕槌鼓,請起李綱。”正是借鑒這些歷史經驗,黃宗羲主張學校不僅應當培養人才,而且一定要參與政治。
????學校本應是民意達上之所,但在中國長久的歷史上卻退化為政治的仆妾和婢女。這其中很關鍵的一個原因是,自古學校就為皇權所操縱,形成了積重難返的官辦教育傳統。到民國時期,在梁漱溟的《人生至理的追尋》一書中,錄有一段他1931年的讀書筆記:“我們敢說要想中國教育有生機,非打破推翻今日官辦教育的局面,得一大解放不可,官辦教育,教育愈辦愈死。官不辦教育,聽社會上有志教育的人去辦教育,才得愈辦愈活。……官辦教育必有規繩,不免窒塞創造。然中國現在所需要的正是創造。因中國社會舊日的一切多不適用,近今從西洋直接抄襲過來的又不適用,所以非創造自家所適用的一套新文化不可;政治、經濟乃至一切皆然,教育正同一例。窒塞創造即是窒塞中國前途。何況中國今日教育已到途窮、非變不可地步。這變斷非由官去變,要自由試驗而后才變得通。”
????與梁漱溟一脈相承,1942年 2月,錢穆在《思想與時代》月刊上發表《中國傳統教育精神與教育制度》一文,全面闡述他對中國傳統教育精神和制度的看法。錢氏提出“社會自由教育”,相對于“國家教育”而論:“今就中國教育史之演進,據其主要之外形大略區分之,則有國家主辦之教育,此可以漢、明兩代為代表。有門第私家之教育,此可以魏、晉南北朝及唐為代表。有社會自由之教育,此可以先秦及兩宋為代表。有社會半自由之教育,此可以元、清兩代為代表,而尤以清代為顯著。春秋以前封建社會之貴族教育,非此篇所欲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錢穆最欣賞的是實行“社會自由教育”的先秦和兩宋時期。事實上,他考察中國歷代教育制度時,認定“社會自由教育”是中國教育形式的正宗、正統,其他時期則是變異、歧出的時期。
????錢穆認為先秦諸子有一種共同精神、共同意識,就是具有“超出乎政治勢力之上而求有以領導支配夫政治”的意圖,此即他說到“社會自由教育”的核心精神所在。他說:“自漢武建太學,立《五經》博士,又設郡國學,而后中國乃始有國家官辦之教育。然儒家創教,雖不鄙從政,亦不專為從政。儒家之教,在以超政治者導政治。博士弟子通經得官之制既立,雖前漢之昭、宣、元、成,后漢之光武、明、章,一時政事之受裨益于儒術者實大,然儒術漸變而為利祿之途,往昔自由教育之精神漸失。習儒術者僅求入政治,不能超政治。教育漸不為政治之領導,而為其隨屬,于是傳統教育之精神全變,而政治亦隨之而腐化。”
????用現代語匯來講,即學者應出而領導政治,教育卻萬不可成為政治的附庸。錢穆的觀點很鮮明,他把 “自由教育”和“國家政治”相對應,認為兩者關系密切,但必須由教育領導政治,決不能是國家統制教育。(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