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的權(quán)威
????《說文解字》釋“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承老也。”儒家的孝道強調(diào)父權(quán),兒輩們必須一輩子將父親馱于背上。孝是建立在“敬”的基礎(chǔ)上。孔子說:“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禮記·哀公問》)“成身”意味著身體本身成為天道秩序的表現(xiàn)者。由于孝子是完全徹底地順守天道人倫秩序的,因此“孝子成身”。
????事親、事天,孝、敬同也。《孝經(jīng)·圣治》:“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yán)父,嚴(yán)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敬重父親,沒有比在祭天的時候,將祖先配祀天帝更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夠做到這一點。這是說,孝行之大,莫過于尊嚴(yán)其父。
????《孝經(jīng)·士》:“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這很清楚地講到,子女對父親的孝要“愛”、“敬”兼而有之,但實際上“敬”要更多一點。而對母親的孝則多強調(diào)“愛”。
????班固《白虎通義》把父子的關(guān)系解釋為:“父子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者,孽孽無已也。”(《白虎通義·三綱六紀(jì)》)兒子犯惡不止,必須老老實實地接受父親的管教,父為子綱被法典化。
????考“父”的起源,乃會意字,從又,從。金文“父”是手執(zhí)石斧之形,“又”像手,“”像石斧,意指男子持石斧勞作。石器時代多有石斧留存至今,博物館能見到。小斧無柄,長三四寸,右手把握。遠(yuǎn)古時代成年男人利用工具進(jìn)行體力勞動,對開創(chuàng)生活有重大意義,受到特別尊重。因此“父”是古人對從事勞動的男子的尊稱,引申為父親或男性長輩的通稱。
????到了許慎那里,“”變成了杖。《說文解字》:“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父為一家之長,舉法杖以教子弟,率音l,率教即實行教化。父親在家庭中垂范訓(xùn)導(dǎo),且手持木杖,代表權(quán)威、力量、秩序和安全。《說文解字》描繪了中國文化中父親的形象:不可違背的權(quán)威和力量。
????中國歷來有“嚴(yán)父慈母”之說,父親代稱為“家嚴(yán)”。“嚴(yán)父”的特點是右手老舉著一根棍子要打人,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有理三扁擔(dān),無理扁擔(dān)三”。《三字經(jīng)》上“養(yǎng)不教,父之過”的名言是有來頭的。子女不成才,當(dāng)父親的應(yīng)當(dāng)負(fù)主要責(zé)任,所以父親天然擁有對子孫責(zé)罰的權(quán)力。《呂氏春秋》說:“家無怒笞則豎子嬰兒之有過也立見”,家中如果沒有責(zé)打,童仆、小兒犯過錯的事就會立刻出現(xiàn)。這里說的就是對于子孫的教育必須加以笞責(zé)輔佐,不然沒法教育好。
????“矩”為何義呢?《論語》載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孟子》中亦說:“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以此可知,“規(guī)矩”最初是指用以制定方圓的工具,后來被引申為一種約束人的行為的規(guī)范和法則。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父親教育子女最要緊的不是口頭說而是行動做(施),身先垂范乃為父之天職也。《儀禮·喪服傳》:“父,至尊也。”漢·劉熙《釋名·釋親屬》:“父,甫也,始生己也。”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父母親是子女最好的也是最現(xiàn)成的“規(guī)”和“矩”,一則言教,一則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
????《爾雅注疏》說“父”:“又為考。考,成也,言有成德。”《毛詩正義》:“言考者,明老而有成德。”《周易·系辭上》:“盛德大業(yè)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周易·乾·文言》云:“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成德”指一日之德,故又曰“日可見之行也”。每日都要見于具體行動,含“日新其德”之意。“潛”謂龍潛,君子隱斂。就外部環(huán)境而言,是說君子為世道障隱而不能耀現(xiàn),雖欲行動而時機未至;其就主觀條件而言,是說君子學(xué)問才華尚隱微未著,德行素養(yǎng)修而未成。潛龍勿用,意謂這時不要有所為,不要有所行。
????《逸周書·命訓(xùn)解第二》云:“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則敬,有常則廣,廣以敬命,則度至于極。”“大命”由“小命”累積而成,大命不改易,小命則隨日而成。欲隨日而成就得重視自己的行為,知大命而又重視小命,那么法度就能達(dá)到中正。
????“成德”即“盛德”,有盛德者得天命,盛德即大業(yè)。《周易·乾·文言》云:“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jìn)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欲及時也,故無咎。”君子修身,日日維新,與時俱行,不可間斷,就好像孔子所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程子認(rèn)為,“逝者如斯”,是孔子在感嘆道體流行不已。他說:“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嘗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強不息,及其至也,純亦不已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13頁)
????這里,程子通過深度感悟而將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提升為一種高遠(yuǎn)玄妙的道德化境。朱子贊同程子的看法,認(rèn)為天地大化流行,往者過,來者續(xù),沒有一刻止息,這是“道體的本然”:“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xù),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
????由此,父的權(quán)威性,還真不在杖,而在修身日進(jìn)的道德榜樣。(財富中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