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出來的,靠的是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高。原來10個人生產10個單位商品,現在10個人能生產100個單位商品,平均每人的生產率提高了9倍,國家自然也就富裕了。中國過去30年,制造業就是這么干出來的。換出來的,靠的不是生產率提高,而是出口商品相對于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提高,原來出口1桶石油換它國1單位商品,現在出口1桶石油能換它國10單位商品,雖然本國生產能力沒有變,但是能換回來的商品和貨幣更多了,國家也變富了。很多石油和礦產輸出國就是這么富起來的。
????干和換共同影響著國家的增長命運。干很重要,但光靠干不行。干得多并不意味著得到也多,原來出口5件襯衫能換1桶石油,現在出口10件襯衫換1桶石油,干是干得更多了,但是好處都被別人拿走了,經濟增長和福利改善大打折扣。
????換也很重要,但更難把握。要想換得好,很多情況下靠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干得怎么樣。對方干得越好,自己才能換得更好。中國干的好,一直在大量進口石油,所以石油才能賣到今天這么高的價錢,石油輸出國才有今天的好光景。中國干的好,發達國家才能進口廉價的中國商品,發達國家內部的通脹壓力大減,低利率和資產價格上漲才能持續。金融危機以后,發達國家干得不好,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也因此遭遇嚴重挑戰。中國要是還靠出口推動增長,只會換的更差,貿易帶給經濟的好處越來越少。全球化時代,大家命運都聯在了一起,有人干得好,才可能讓其他人換得好。
????既要干的多,又要換的好,這本身是個矛盾。干得多了,市場上的供應多了,很自然地價格就要下來,犧牲了交換的利益。這個矛盾在大國尤其突出。對于小國,即便是干了很多,也不會犧牲太多交換的利益,因為小國的出口對于世界市場而言微不足道,不會讓國際市場價格下降太多。大國就難了,中國更難,世界市場上絕大多數領域,只要有了第一家中國企業涉足,國內模仿的投資和產能很快就鋪天蓋地跟著上,不過幾年時間就占領了很大的世界市場份額,接下來就是價格血戰,企業利潤迅速萎縮,投資無利可圖。
????大國有大的難處,也有大的機會。兼顧干和換的最好辦法,是不斷地推出新產品,既有量,又能賣個好價錢。能不斷地推出新產品可不簡單,單個企業的創新可以看作是偶然事件,但是普遍、持續的創新靠的可不是運氣,靠的是規模經濟優勢,靠的是更加細密的分工。國家經濟規模越大,規模帶來的優勢會體現出來,孕育的創新機會和新產品越多。
????在北京,這些年討論最重要的話題之一是中國經濟是否面臨著趨勢性減速,人口紅利消失、環境和資源約束加大,企業負債高企、外部環境不利等等討論密密麻麻。我對中國經濟最大的擔心是制造業部門的發展潛力是否衰竭,其它問題都相對次要。在解除服務業發展的制度障礙以前,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根本,中國經濟內部,能干的主要就是制造業,其他的像礦產、建筑業、服務業、金融業等增長主要靠的是換得好。制造業好了,中國經濟一好百好,制造業真要是發展潛力衰竭,其它部門和GDP一落千丈。
????春節放假,與家人和朋友一起到深圳休假,有機會與一位制造業的老板同桌吃飯。老板原來開了一家200人的LED廠子,去年關了廠子,轉做兩個生意:一是原料采購,二是新產品開發和產品銷售。老板對他的轉型有兩點體會:一是以前照顧200人的生計太累,現在年紀大了吃不消,轉型后只做上游和末端兩個環節輕松了很多,白頭發都比以前少了;二是上游和末端兩個環節有賺頭,而且突破了以前工廠的規模限制,錢途比單純做制造業強。
????我一邊聽他說,一邊想:更合理的人力資源分配、更細密的分工和每個環節上更高的效率、更多的新產品、更有利的交換條件,合在一起是干得更多,換的更好。轉型很實在,他應該也不是個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