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速一直在下坡路上。2012年2季度的GDP同比增速降到了7.6%,創下了三年來的新低。持悲觀觀點的經濟學家最近很受歡迎,他們列舉了一大串中國經濟將大幅減速的理由:外部經濟環境持續低迷、人口紅利消失、改革紅利消失、出口產品競爭優勢下降、企業和金融機構進入去杠桿化周期、中產階級無力扛起消費大旗、政府隱性財政沉重等等。
????不管這些悲觀的理由站不站得住腳,政府已經等不及要行動了。政府定的經濟增速目標是7.5%,2季度的增速已經臨近目標,不能再往下了。消費難指望,遠水解不了近渴。要想短期內取得成效,還得靠投資,特別是政府投資。
????政府投資有難處。三年前留下的傷疤還沒好:一連串的項目,一連串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一連串的潛在銀行壞賬,中國銀行業從此背上了大包袱。2010年中期以后,政府花大力氣整頓地方融資平臺,好不容易才見了效,把地方融資平臺的數目和貸款降了下來。如今,政府又要刺激經濟,按照老的套路,還是地方融資平臺做媒人,銀行出錢。這樣下去,銀行業以后的日子沒法過。
????經濟學家也有話說。別看中國的GDP增速高,背后的代價更高。一般國家多是拿當年GDP的10~20%用于投資,收獲3~4%的經濟增長。而中國是拿當年GDP的40~50%用于投資,收獲9~10%的經濟增長。目前中國的投資占GDP中的比重超過50%。這么多投資砸下去,形成的產能誰來消費?沒有消費的最終支撐,投資價值何在?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投資占GDP中的比重無論如何不能再增加了。
????當務之急是找到那些既不會增加未來的銀行業風險,又不會造成未來的產能過剩的投資。這樣既緩解了短期內的經濟增長下滑,而且沒有后患。放眼望去,這樣魚和熊掌兼得的投資項目不在少數。
????普林斯頓大學鄒至莊教授有一份研究,他發現在1989~2004年期間中國的人均醫療供給基本沒有增長,而與此同時,幾乎所有其他的消費品的產出都有較快的增長。1989年,每千人床位數為2.28個,每千人醫生數為1.52人。以后十多年的時間里,每千人床位數從2.28個稍微上升到2.33個,而每千人醫生數則從1.52人下降到了1.47人。由于拿不到最新的數據,鄒至莊教授使用的數據舊了一些。但2004年至今,中國的醫療體制沒有根本性變化,醫療供求矛盾依然突出,大家經常抱怨的醫院排隊和服務差也是由此而起。
????醫療行業只是中國式供給短缺的一個縮影。糟糕的空氣、不安全的食物、畸形的教育、擁擠的交通、不保值的金融服務等等,單子可以拉的很長,這些都是供給短缺的表現。中國國民自信心在過去十年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一提到這些領域,我們不得不垂頭喪氣。這些與民生最貼近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做不好,火箭發射的再遠有什么用。
????通過增加投資改善供給,是解決中國式短缺的必由之路。政府要做角色轉換,不能像現在這樣自己干不好還不讓別人干,也不能光是嘴上說著鼓勵非公發展的三十六條但沒有實際行動。政府角色轉換的任務越來越迫切了,按照老的套路再走下去,銀行壞了,政府財政跟著壞,政府會面臨危機。
????政府投資也很重要,但是要花聰明錢。日本20世紀60年代修的地鐵項目,就已經是四通八達的地下城,大的地鐵站有幾十個出口,與周邊人流密集的建筑無縫連接,不僅方便了乘客,小商小販也從地面移到了地下,讓地面更加漂亮。再看看我們21世紀的地鐵,地鐵只是地鐵,無論地面上的需求如何,永遠是 ABCD四個出口。地鐵還不算是差的,路修好了沒人走,橋修一半就塌的項目也不少。應該拷問一下拍板項目的領導,當初是怎么設計的,是不是應該從他們家的存折里扣一些錢貼補銀行里的壞賬。
????只要想辦法,政府花聰明錢的地方很多。花幾十個億送失業工人到學校讀書,到國外讀都行,這比幾百個億的大項目能更好地解決失業問題。再花多點錢到老弱病殘及窮人身上,雖然賺不到GDP,但是賺得到百姓對國家的信心。最重要的一點,多數時候,減稅比政府直接花錢投資更聰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