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派”:二十年改革縮影
????1992年是一個給人希望的年份。這一年,市場經濟被確認,股份制改造發軔,國企收購熱盛極一時,“三鐵一大”(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和大鍋飯)飽受詬病。新制度的根芽正從舊體制的裂隙中長出,《股份公司暫行條例》、《有限責任公司暫行條例》催生公司興辦熱潮。國人開始嗅到消費時代的氣息,505神功元氣袋,春都火腿腸、格蘭仕微波爐、容聲冰箱,商品與品牌悄然走入大眾生活,一些事物如吉光片羽,曇花一現,另一些則隨著時間成長壯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十萬黨政干部脫離體制,下海創業,“92派企業家”登上歷史舞臺。
????一種普遍流行的觀點認為,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先后爆發了三次下海浪潮,分別發生在1984年、1987年和1993年,一浪高過一次。1992年的下海熱,正是即將到來的第三次浪潮的前奏和預熱。與前兩次不同的是,干部、公務員構成這波創業大軍的主力。南巡講話引發的思想解放激發了體制內知識分子追求財富的熱情,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直接促成了他們的行動。
????歷史語境下,“92派”是一個迷人的話題。它的迷人之處在于,打破了延續數千年“學而優則仕”的古老傳統,呈現一種“反向流動”的壯觀態勢。那么,究竟是什么推動這些仕途中人背離體制,脫下“官服”,扔掉“鐵飯碗”?原因很多,遠不止創業致富那么簡單。
????至今活躍在企業界的“92派”代表人物有以下幾位:朱新禮、郭凡生、陳東升、田源、毛振華、馮侖。從出身背景看,這些人均有大學學歷,下海之前任職于政策研究、體制改革部門,比絕大多數人更能領悟政策先聲,另一方面,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培養了對經濟大勢的宏觀把握。
????這些人屬于那個年代的“利益階層”,有一條潛在的升官通道,就其資質來說,在體制中熬上若干年,不難出人頭地。實際上,他們中的許多人當時已獲得一官半職,算得上事業有成。這也決定了,他們不像前兩輪一無所有的創業者那樣決絕。他們對下海創業的風險系數較為敏感,除非有明確的保障,否則不會輕易脫離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十四大等一系列大事的發生,使他們意識到國家戰略向經濟領域的轉移,市場經濟合法化促成了官員下海現象。
????這些體制中頭腦靈光的知識分子擁有關系、資源和人脈,以及經濟理論和商業點子,得到法律的保護后,紛紛將這些無形資產變為看得見、摸得著的金錢。他們創業的起點非一般人可及,高學歷、官員出身、知識儲備、宏觀視野——這些因素對他們事業的長足發展有莫大的關系。這一代企業家不像前一代那樣在成名后熱衷學歷,逢迎政治,因為他們正是從中而來。
????“92派”一詞是陳東升的發明,頗為一番與前人劃江而治的意思。陳當時擔任《管理世界》副主編,模仿“財富500強”編制一份“中國500大”。有意思的是,這個副局級干部下海20年后登上《財富》(中文版)榜單,被評為“未來15年可能影響中國商業進程的5位人士”。
????脫離體制讓20年前的“92派”獲得人生的釋放,20年后,浩蕩的公務員考試大軍對體制的瘋狂追求,形成鮮明對照。值得追問的是,知識分子向體制的“回流”,背后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十年前,《人民日報》記者凌志軍在南巡十周年之際,提及鄧小平南巡的一段講話:“即使沒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變。不要使人們感到政策變了。有了這一條,中國就大有希望。”問題是,20年改革水至中流,漸趨停滯,前人創造的制度紅利耗盡之后,何以發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