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下知屋漏
????上篇專欄說到中國總理溫家寶喜歡引用王充的兩句話:“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取此“要知道房屋是否漏,人要在屋下;要了解政績有何缺失,要深入民間”之意,表達政府傾聽民聲、受民監督的施政理念。
????此話在過去的為政者來看,也就是聽取民意、以察得失,但溫家寶還賦予了“為政須受民眾監督”的新意,如同他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只有人民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
????“宇”,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即屋邊、屋檐,“從宀,于聲”,是個形聲字。“宇下”,指屋檐之下。“草野”,指民間、民間的人,明遺臣黃宗羲《原臣》中仍有這種用法。黃寫道:“后世驕君自恣,不以天下萬民為事,其所求乎草野者,不過欲得奔走服役之人。乃使草野之應于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時免于寒餓,遂感上之知遇,不復計其禮之備于不備,躋之仆妾之間,而以為當然。”這是說:唉!后世驕傲的君主自我放縱,不把天下萬民的福利當一回事,他們尋求登用未任官的人,只不過是想要個供他驅使的人罷了。而未任官的人幫君主做的事,也不過是一些到處奔走的瑣事;他們一時能夠免于挨餓受凍,于是就感謝君主的知遇之恩,不再計較禮節的周不周到,躋身于仆妾之輩,而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這篇文章論述的是君臣關系和為臣之道,體現了作者以天下萬民為念的民本思想。溫家寶2005年3月22日在給史曉風的一封信中說:“我喜讀黃宗羲著作,在于這位學問家的許多思想有著樸素的科學性和民主性。身為天下人,當思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過于‘萬民之憂樂’了。行事要思萬民之憂樂,立身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溫家寶對黃宗羲起共鳴,原因蓋在于黃氏的論述與溫這一代領導集體的執政理念有所暗合。
????以民為本,需要兩個基本前提。一是“以民生為急”,傾聽百姓呼聲,也就是入宇下,訪草野;二是讓百姓自己做主,使之獲取基本權利。前者是儒學所固有的道德傳統之一。如朱熹所說:“人君深居九重,安知外間許多曲折?”眾所周知,君主有“孤家”、“寡人”之稱。朱熹此說對君主的“圣明”表示懷疑,主張皇帝要擴大自己的知情范圍。
????后一個前提是以黃宗羲為代表的啟蒙主義思想所追求的政治理念之一。陳來教授認為,黃宗羲與當時的一流知識分子一起,在明朝覆亡的刺激下,對政治不僅作了“理念的反省”,同時也作了“制度的反省”。這種反省不僅僅涉及明清嬗替,而且涉及整個中國歷史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其批判基礎,雖是黃宗羲得自古典儒家深厚的民本主義觀念,但黃并不滿足于此,而是超越了儒家重民、愛民、為民請命的局限,觸及了民主、民治、民主監督等新層面。
????這些新層面,反映在《明夷待訪錄》這部以總結“治亂之故”為宗旨的政治思想專著中,尤其是膾炙人口的兩句話。一是“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二是“天下為主,君為客”(均見《原君》)。黃宗羲的研究者吳光先生認為,前一句可概括為“君為民害”論,批判的矛頭直指秦王朝以后兩千多年來以“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的君主專制制度。后一句可概括為“民主君客”論,伸張的正是主權在民、君須為民服務的思想。
????這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演進中的里程碑。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存山說:“民本思想是儒家一以貫之的價值和政治理念。在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中,傳統的民本思想不僅充其極,而且它越過傳統的極限,開始考慮如何以權力制約權力的問題。我認為黃宗羲的思想是從民本走向民主的開端。”清華大學教授秦暉也認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黃宗羲的思想已經不是民本思想了,就是民主思想。民本是指君主和朝廷為民做主,強調這一點就要擴張君權,讓圣君、清官有很強的權力來為民做主,懲治貪官污吏,發展一套監察系統,等等。而民主思想認為,權力本身不受制約才是萬惡之本,而不在于皇帝本人的道德修養如何,民主思想強調的就是限制君權和權力制衡,黃宗羲的思想就是這樣的。他甚至主張,“黃宗羲的思想本身當然也有缺陷,但他在民權理論上確實有超越盧梭的地方。”
????《明夷待訪錄》寫成于1663年,比盧梭的《社會契約論》(1762年出版)要早一個世紀。遺憾的是,黃的思想沒有像盧梭的思想一樣成為實踐。200多年后,當清末維新運動興起時,它才成為反專制的有力思想武器。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這樣評論《明夷待訪錄》:它在“我們當學生時,實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興奮劑”。《清代學術概論》說:“梁啟超、譚嗣同輩倡民權共和之說,則將其書節抄,印數萬本秘密散布,于明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可見黃宗羲的思想和著作在中國近代政治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