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人”——子產
????今年“兩會”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中外記者見面。在談到今后兩年的工作時,他引用《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名句明志:我的任期還有兩年,我深知這兩年的工作不比任何一年要輕松?!罢甾r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p>
????這段話的原文是:“子太叔問政于子產。子產曰:‘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狈g成今天的白話文,就是:子產的繼任者子太叔向子產詢問政事,子產說:“政事好像農活,白天黑夜想著它,要想著它的開始,又想著要取得好結果。早晨晚上都照想著的去做,所做的不超過所想的,好像田地有邊界一樣,過錯就會少很多?!?/p>
????我們都知道,老子把治國比喻成烹小鮮。在此,子產則貢獻了另外一個妙喻:執政就像種田,執政者就像辛勤的農夫,需要考慮周全。要計劃好的開始,也要將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悉數思考在內,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所言:“君子之行,思其終也,思其復也。《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本褪钦f,君子有所行動,要想到結果,想到下次能夠再如此。
????“行無越思”的原則也很關鍵。它的核心是,行其已思者,其未思者不妄行,即行動不超出思考范圍。施政執事,如同穡夫,首先依照土壤氣候、季節地勢,選擇不同種類的作物,不求速成,而求精育。越未雨綢繆,農作物便越能長得健壯,從而生機繁榮,綿綿不絕。
????也有不肖農夫,為了多打糧食,強施肥料,濫用農藥,土壤不得休養生息,竭澤而漁,土地最終的結局是板結甚至被毒化,再也結不出顆粒果實,淪為廢地。
????比喻很淺顯,但道理很深刻。提出此譬喻的子產,是春秋末期鄭國的政治家、改革家,后世將他視為中國歷史上宰相的典范??鬃颖茸赢a大約晚生30 年,但他十分推崇子產,據說“孔子嘗過鄭,與子產如兄弟云”(《史記·鄭世家》)。清王源說:“子產當國,內則制服強宗,外則接應大國,二者乃其治國大端……子產為春秋第一人。”李元度則說,子產之德過于管仲,即便諸葛亮,也不過是以管仲、樂毅自況,不敢比擬子產。
????子產所生活的年代,正當“王綱解紐”、“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他所生活的鄭國,夾在兩大強國晉、楚之間,“國小而逼,族大寵多”,可謂內憂外患,危機重重。就是在這樣的危險情況下,子產在鄭國執政并推行改革20多年(公元前543-前522),從內控公族、外御強國兩方面入手,保持了內政的安定,振興了鄭國的國力?!白赢a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喪期不令而治;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曰:‘子產去,我死乎!民將安歸?’”(《史記·循吏傳》)
????在治鄭的過程中,子產可圈可點的政績很多。其中非常有名的是兩件事:一是鑄刑書。公元前536年,子產在多項經濟政治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公布了新制訂的刑書?!蹲髠鳌ふ压辍份d:“三月,鄭人鑄《刑書》?!倍蓬A《注》:“鑄《刑書》于鼎,以為國之常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頒布成文法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根據“周禮”,貴族在法律上享有特權:“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毙搪蓷l文原本是秘密的,這樣,貴族當權者就可以為所欲為,不受刑法的約束。而子產鑄刑書后,法與非法的界限清晰可見,國家定刑量罪有了公開統一的標準。同時,刑書打擊強宗貴族的特權,保護商人和新興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也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
????舊貴族的重要特權被取消,他們自然會強烈不滿。子產的法制新政遭到了晉國上大夫叔向的非難:“民之有辟(法),則不忌于上?!币簿褪钦f,如果《刑書》公諸于世的話,老百姓就會依據《刑書》的條文行事,不必顧忌當權者的意志。這在叔向看來會導致天下大亂,“終子之世,鄭其敗乎。”子產在回信中說:“吾以救世也!”這是因為他深知,在因循守舊的鄭國,如果不經鼎力革新,萬難應付危局。實際上,就在子產鑄《刑書》20余年后,公元前513年,被形勢所迫,晉國的趙鞅亦“鑄刑鼎”,公布了晉國的法典。這次孔子都看不下去,出來抨擊,并且也以亡國來說事:“晉其亡乎?失其度矣……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 孔子也反對將成文法律公開布示于人,這和叔向“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立場是一致的。
????孔穎達《左傳正義》曰:“子產鑄刑書而叔向責之,趙鞅鑄刑鼎而仲尼譏之。如此《傳》文,則刑之輕重,不可使民知也?!彼麑@種做法提出了批評:“圣人制法,非不善也,古不可施于今。今人所作,非能圣也,足以周于用”,明確主張“作法以齊之,宣眾以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