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涵義
????作者:胡 泳
????研究《易經》,首先接觸到的一個字就是“易”。《易》之“易”到底包含多少含義呢?這是個關鍵性的問題,因為“易”雖一字,但其蘊含之廣可以說包含全經,是整部經書中“一字多義”的文字特點的典型代表。
????根據《說文解字》,“易”共有三種說法:蜥易為易,日月為易,易字從勿。許慎在解釋“易”字時說:“易,蜥易,姽蜓,守宮也,象形。《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從勿。”根據這段解釋,“易”之第一義首先是取于蜥蜴。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易本蜥蜴,語言假借而難易之意出焉。”蜥蜴于十二時之間,每時一變色,適應周圍環境,以保存自己。蜥蜴有善于“變易”的特點,《易》主講變化,或由此得名。
????蜥蜴又是怎么與“守宮”扯上關系的呢?北宋陸佃在其《埤雅》卷十一《易》中解之甚詳:漢代人以朱砂長期喂蜥蜴,使蜥蜴通體變紅,然后將其搗成細漿,以之點宮女手臂,終身不滅如赤痣,但若宮女與男人交配,則此“赤痣”便會褪落。由此,蜥蜴又被稱為“守宮”。李商隱《河陽詩》“巴西夜市紅守宮,后房點臂斑斑紅”即說此事。陸佃說,“《周易》之義,疑出于此,取其陰陽構合而易。”今人論《易》有甚者,曰《易》為兩性之書,陽爻象征男性器官,故《系辭》曰“其動也直”,陰爻象征女性器官,故《系辭》曰“其動也辟”(辟,打開),這大約可視為“陰陽合構而易”之說的荒誕版本吧。
????許慎又引述漢代緯書(段玉裁說“秘書即緯書”)的觀點,謂“易”字是“日月”二字的合體字。古人認為,懸象莫大乎日月,日月在天空之上最具變化之義,因此合日月而為易。
????同時許慎又指出,也有人不贊同此說,謂“易”字下半部分文字結構從“勿”,而非從“月”。“勿”乃象形字,據甲骨文,像旗。右邊是柄,左邊是飄帶,本義是古代士大夫所建旗幟,半赤半白,用來麾集人眾。
????蜥蜴為易,是取其體色隨環境而改變,而有變化之義;以日月為易,是取象于日往月來、陰陽更代之義;易字從勿,據《說文解字注》曰“從旗勿之勿”,則是取旗子飄揚不定,也有變動不居之義。由此可見,“易”的核心意思,就是變動。而有了變,就會讓人想起不變。
????周鼎珩先生于《易經講話》中說:“《易》之涵義,大別為二:變易也,不易也……變易云者,易以日月而成字,取象陰陽,日往月來,陰陽流動,白云蒼狗,瞬息萬殊,凡此變易之現象,乃《易》所究之范圍也,不易云者,宇宙萬有現象,雖變易靡定,但變易之中,有其不變者在,熱極則風,壅極則通,月盈必虧,花盛必謝,凡此不易之原理,乃《易》所持之法則也,持此不易之法則,以究變易之現象,斯《易》之道矣。”此處,周先生取“日月為易”作為“易”字之解釋,并認為“易”之含義只有“變易”和“不易”兩種,“變易”是現象,“不易”是法則。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易”字跟蜥蜴、日月和旗勿都沒有關系,它是古今漢字字形演變中的一種錯變。甲骨文中,“易”的形體為雙手捧一盛水器皿,將其中的水傾注入另一器皿中,所以“易”的本義就是“交換”,其他意義都是在“交換”的意義上引申出來的。這里我們看到“易”又出現了“互易、交易”之義。其實這個“互易、交易”仍可概括在“變易”之義內,在兩器皿中盛水,即孰損孰益的問題,隱含“變化”之意。
????再一種觀點是,“易”有“簡易”之義。“簡易”即“易簡”,是孔子用來稱贊“干”、“坤”二卦之德的話,見諸《系辭》:“夫干確然示人易矣,夫坤蕧然示人簡矣。”“簡易”一義,有人以為是用《易》的方法,因為變易是現象,不易是法則,簡易是以不易之法則駕馭變易之現象,猶如俗語中所謂“以不變應萬變”,可稱“以簡馭繁”。也有人認為,“簡易”是簡化之義,意指《易》將宇宙現象簡化歸納為六十四卦,如此“化繁為簡”,使人便于掌握大道。無論作何種理解,“簡易”的含義應為圣人啟導后人法天地之德,從天地之道,不必有太多的成心匠意,猶如《莊子·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只要順應宇宙自然的條理,就可以游刃有余。
????出現了“簡易”之說后,我們今天常見的易的引意主要被歸納為“易含三義”:簡易,變易,不易。簡易,主要是指宇宙萬物陰陽變化的規律與法則是簡明易見的;變易,主要是指這種規律和法則不斷變化;不易,主要是指天地萬物之變雖紛紜復雜,其妙無窮,但基本規律是不變的。易有三義的說法,在易學界有很大影響。
????另外,還有毛奇齡的“易兼五義”之說。毛氏在《仲氏易》中說,易兼五義:變易,交易,反易,對易,移易。“變易”表明宇宙萬物的變化運動,“交易”表明宇宙陰陽矛盾的交往、轉化,“反易”表明陰陽矛盾的反復變化,“對易”表明陰陽矛盾朝相對立的方向發展,“移易”表明陰陽矛盾的上下推移運動。這些說法,其核心還是說“易”的各種變化。
????綜上所述,《易》之名應解釋為“從普遍意義上進行斟酌并把握事物變化規律”之意。易之所以能彌綸天下之道,乃在于其能因順天地之陰陽剛柔而生變化。此當與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相通之處。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副教授
????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