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角看疫情:避免恐慌,避免自滿
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將中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列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意味著:這不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單打獨斗,而是一場全人類與該病毒的較量。
對于疫情及中國的防控舉措,國際媒體非常關注。
已知的未知
冠狀病毒并不罕見。美國《時代》雜志1月30日題為《病毒爆發在即,人類如此反擊》的文章稱,在全球每年流感病例中,有10%-30%要歸咎于四種冠狀病毒之一。
文章指出,在某些方面,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是不可避免的。流行病學教授、冠狀病毒的遺傳序列專家拉爾夫·巴里克和團隊曾從蝙蝠中提取了一系列冠狀病毒。他們發現,從遺傳角度,這些冠狀病毒是在非典病毒的基礎上變異了2%至12%,并預測,這些冠狀病毒可能在人群中重新出現。
但《時代》雜志也表示,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抵抗這類新型病毒的爆發。那些使任何生物基因藍圖測序都成為可能的技術,給人類帶來了超越微生物的優勢:我們可以繪制病毒基因組圖,從而提供有關病毒如何傳播的寶貴線索,甚至幫助弄清人類免疫系統該如何最好地與之抗衡。
《經濟學人》在1月30日發表的《武漢病毒會蔓延嗎》一文中,將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稱為“已知的未知事件”。報道稱,2003年非典時期,病毒的基因測序需要數周時間,但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中國科學家迅速分離出這種病原體,并與世界分享了它的基因序列。不論是對中國,還是世界而言,基因序列數據的獲取都將幫助醫生更好地確診病例,并更快地研制出疫苗。
美國商業內幕網援引耶魯大學傳染病學副教授理查德·馬丁內洛:“一周之內,該病毒的RNA序列就得以從互聯網上獲取,人們可以查看并進行分析。這是前所未有的。”
尋求解藥
《財富》雜志在1月25日發表的《尋找冠狀病毒疫苗之路》一文中說,病毒基因組已被中國科學家破解,并與其他研究人員共享以加快疫苗的研發。掌握了基因相關信息后,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不必再苦苦等待樣本。
在1月29日的《科學家競相開發冠狀病毒疫苗》文章中,《財富》提到,強生公司首席科學官表示,現有“數十位科學家”正在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并表示“非常有信心”研發成功。
此外,2017年成立的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也于上周宣布,將與Moderna Therapeutics和Inovio Pharmaceuticals兩家公司,以及昆士蘭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合作,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研發疫苗。
“所有人都想盡快行動,” Inovio首席運營官杰奎琳·謝對《財富》說。
《財富》文章還提到,由于目前已有非典和中東呼吸綜合征病毒爆發積攢下的數據,且科學家早已熟悉冠狀病毒的蛋白特性,因此以往經驗將更有助于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例如,香港大學研究人員正研發的實驗性疫苗,即是通過修改部分現有流感疫苗得來。
BBC報道,澳大利亞成為海外地區首個成功培育出新型冠狀病毒毒株的國家。澳大利亞墨爾本多赫迪傳染與免疫研究所29日宣布,根據24日皇家墨爾本醫院的病人樣本,已成功培育出病毒毒株,并將通過澳大利亞公共健康實驗室分享給世界衛生組織。
加拿大《環球郵報》在題為《在冠狀病毒暴發的中心地區,西藥與中藥邂逅》的報道稱,中國及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尋找可以解決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篩選出數十種潛在候選藥物,包括抗HIV藥物,抗精神分裂癥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等,同時也有許多人正把目光轉中國傳統醫學。據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藥研究所學者梁秉中的一項研究,當年一半的非典患者服用了中藥。
心理戰:信息與病毒賽跑
奈飛紀錄片《流行病:如何預防大爆發》中談到,“人的恐懼總是比邏輯先起作用”。面對任何一次涉及生死的傳染病,恐懼都是人類的第一本能。
《經濟學人》將這種恐懼的原因歸結于指數型的增長:隨著幾十個案例變成數百個、成千上萬個,這種激增難免引起人們對醫療保健的崩潰,對社會和經濟等各方面的猜測。
商業內幕網稱,心理研究表明,新威脅的出現往往會比熟悉的威脅更使人焦慮,人們傾向于對新威脅表現得反應不足。全球健康和流行病學教授阿米拉·羅斯接受其采訪時也表示,在傳染病暴發的早期階段,很多恐慌是“對未知的恐懼”。
和2003年非典病毒爆發的時代背景不同,新聞和信息的快速傳播已不只掌握在媒體手中,人類的社交能力在互聯網、智能手機的催化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揮。亞洲新聞臺認為,現有時期和環境下,錯誤信息和虛假信息更容易泛濫成災。謠言和網上虛假信息則會誤導公眾,使人們對新型病毒產生誤解。
諸多外媒認為此次中國對于疫情信息的公布更加開放透明。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面對疫情控制表現出了高度緊迫感,對任何試圖隱瞞重要信息及不作為、慢作為者發出了警告。《俄羅斯報》援引俄方官員及專家的話指出,中國表現出的公開性,對疾病研究幫助極大。英國《衛報》則稱,與非典時期相比,中國正朝著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
物資匱乏
澳大利亞對話新聞網在1月31日的報道中稱,全球口罩資源陷入短缺,包括澳大利亞、美國和中國等諸多國家的許多城市。《南華早報》1月31日的文章援引中國官方數據,稱湖北每天需要10萬件防護服和設備,但全國的40家工廠每日最多只能生產3萬件。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董事亨利埃塔·福爾接受《南華早報》采訪時說:“這種冠狀病毒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傳播,但更嚴重的是,很多必要的資源供給正面臨短缺。”
《南華早報》報道,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表示,將在未來幾天及幾周內發送更多的物資。世界衛生組織也加強了對武漢的補給行動。
對經濟的影響是短暫的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30日的文章稱,從埃博拉病毒到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幾乎總是沒有預期的那么嚴重。一旦流行病大爆發的風險消退,投資者應該面對一個進場的機會。對于市場而言,“傳染”是短暫的。
文章表示,2003年非典后的市場反彈是迅猛的。此前遭受重創的航空公司股票在兩、三個月后出現反彈。在接下來那個季度,制造業和建筑業恢復了元氣。航空客運量的下降也是短暫的。全球股票市場全年上漲近30%。
報道稱,醫療保健等行業在此次疫情中會有良好表現。消毒劑和口罩短缺意味著生產企業大有可為。它們的股價會大幅上漲,其中一些企業股票的市盈率高達80倍。
美國CNBC29日就疫情及相關問題采訪了金融業內人士山姆·查爾。他表示,疫情確實會對消費、旅游以及金融行業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應該是暫時的,而非長期性的。歷史經驗表明,經濟活動可能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的那個季度全面恢復。
美國媒體MarketWatch于2月1日發表文章《投資者對新型冠狀病毒不應過于恐懼》。文章提出,人們從埃博拉、非典、中東呼吸綜合征中吸取了大量應對經驗,前三次疫情都是在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之前被控制住了,這次應該也不例外。文章引用高盛分析師的話,稱疫情對旅游和消費的影響預計在數月內消除。·
外國“監工”
為集中收治更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參照2003年抗擊非典的“小湯山”模式,武漢市雷神山、火神山兩座專門醫院現已開工。按計劃,火神山醫院將于2月3日正式收治病人,雷神山醫院可在2月5日按期交付。
此次施工現場采取的實時直播形式也引來了不少外國“監工”。
《華爾街日報》1月30日發表文章《中國怎樣在10天內建一座醫院:這個國家在和病毒賽跑》。文章提到,這些照片、視頻及其他公開信息全面展示了兩座醫院是如何迅速拔地而起的。
英國BBC1月31日的報道稱,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挖掘機和攪拌機如今成了英雄。在中國,已有超過4000萬人在線觀看兩座醫院的建設過程,并給許多機器起了昵稱;海外則通過YouTube和Periscope為國外觀眾進行直播,獲得數十萬觀看量。BBC評價道,這使人們更加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參與了正在發生的大事。
我們來看看外國“監工”們的評論:
這么快的速度真是讓人驚訝!
要是在西方,可能還處在糾結風險評估的紙面階段……
毋庸置疑,人口眾多是中國的一項優勢。人的潛力也是一項重要因素。
想到十天建成一座醫院的我:驚了。
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文章寫道,“這是一個發展中的故事,一方面要避免恐慌,另一方面則要避免自滿。新的疫情是一場對人類文明和技術能力的考驗。讓我們通過這場考驗。”(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