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建設,且看特朗普如何實施
誰要是自稱知道特朗普在上任之后—甚至早餐后—想做什么,那純粹是癡人說夢。但是,要說他喜歡搞基礎建設,這話還是靠譜的。他在競選過程中總是大談特談這個題目,允諾要為此一下子投資一萬億美元。在他宣布勝選后的僅僅幾個小時內,他再次發聲:“我們要重建我們的基礎設施,并且使之成為全球第一。”
不過,他所謂的基礎設施包括什么尚不清楚。這個詞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流行,而且含義不清。特朗普在說到基礎設施時,往往不只是指橋梁和隧道,還包括學校和醫院。換句話說:就是房地產。
特朗普政府目前的基礎建設規劃或許最好通過這個視角來分析。有一份競選立場文件將其描述為從“官僚制度”轉向“交易行為”的轉折點。私營公司今后不光出錢修建美國的基礎設施,而且還可以擁有它們,靠的是大幅度稅務優惠激勵手段,相當于首筆投資的82%。該文件撰寫人認為,有了1,670億美元的私人投資墊底,這一萬億美元的投資計劃就不會傷害到納稅人,因為這些稅務優惠會通過由此創造的新經濟增長點所產生的收入來抵銷。
這項計劃似乎條理清楚,能夠自圓其說,卻也受到了足夠多的批評。比如,82%的稅收優惠意味著,老謀深算的投資人相對投入了為數不多的真金白銀,便可以在一夜之間擁有投資巨大的公路,并且開始收取過路費。曾經負責前總統奧巴馬(Obama)的基建方案的羅納德·克萊因(Ronald Klain)稱其為“給承包商提供的一個企業福利大紅包。”人們還擔心私營部門會蠶食公共財產,鼓勵人們在按理不該逐利的領域里追求利潤。既然私有化醫院的醫生可能會為了扭虧為盈而實施不必要的手術,那么,安裝排水管或者其他工程的承包商又怎么不會為獲利而來?為公路和橋梁加收通行費再正常不過了,但是對于大量的其他基礎設施,獲利的手段遠比收通行費要隱晦得多。
即便是公路,也可能很棘手。就以73號公路為例。它的修建規劃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完成,遇上石油危機被擱置了,到1986年成立一家機構后才重新上馬—該機構的性質與特朗普提議成立的基建投資銀行大致相仿,任務是尋找私人資金搞基建。這條全長18英里(約28.97千米)的公路于1996年通車,成為這個駕車王國里收費最高的公路之一,平均每英里收費約30美分。在最初的六年里,收費所得達到甚至超過了預期水平,隨后便停滯不前,在過去十年里一直完成不了指標。
73號公路的問題之一是,它面臨著激烈的競爭;附近的幾條公路與它的走向相似但不收費,當然車流量也大。另外,人們開車的少了。汽車擁有量在全國都有下降,而且這一現象還會持續下去。但是,更為本質性的問題肯定與基礎設施自身的性質相關:它本質上屬于超長期的項目,私人投資則不是。有關于73號公路何時能夠收回成本、并且取消收費的預期時間被一推再推,如今已經被推遲到2040年以后。基礎設施能收回成本?這也可能又是一個無稽之談。
譯者:王恩冕
特朗普稅收計劃中的幾個關注點
自從華盛頓上一回簡化稅法之后的30年里,稅法成了一團亂麻。如今,由于上任的唐納德·特朗普即將面對的是一個對其友好的國會,各行各業的利益集團都越來越有信心地認為,多年來一直在推動的稅法改革終將變為現實。但是,事情并不那么簡單。以下所列的是幾個人所皆知的未知因素。
1民主黨能參與進來嗎?共和黨可以利用一個叫做“修好”(reconciliation)的預算規則把民主黨人徹底排除在流程之外,因為該規則允許改革方案通過簡單多數便可在參議院掃除障礙。但是,這一做法也可能限制改革的范圍和實施。
2推行的速度有多快?歷史告訴我們,總統在剛上任半年時的成就最大。如果白宮到今年秋天不能促成妥協,改革的勢頭有可能被削弱。
3退稅的錢款去向如何?特朗普提議向企業隱藏在海外的大約2.5萬億美元資產征收10%的稅—這些錢可能用于基礎建設。但國會里的共和黨議員似乎更愿意把這些錢用來彌補全面降低企業稅率所產生的窟窿。--Tory Newmyer (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