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網絡之力”驅動前行
《財富》(中文版)——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阿爾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an)在1955年公司問鼎《財富》美國500強桂冠時,把美國公司在20世紀的前路稱為“極好的機遇”。他的意思是如果這個國家解決了超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難題,財富就能夠積聚起來。
對于今天的首席執行官們而言,挑戰不僅僅是如何生產,而是如何與用戶關聯。今天有4家美國公司可以宣稱自己的全球客戶人數達到了10億的規模:蘋果(Apple)、Facebook、谷歌(Google)和微軟(Microsoft)。它們控制著9項用戶超過10億人的超大規模服務: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微軟的視窗(Windows)和Office;蘋果的iOS和谷歌的安卓(Android)、Chrome、Gmail以及YouTube。如果用“雇員人均關聯用戶人數”來衡量這些公司的話,你會發現以WhatsApp為例,每名雇員有2,000萬名關聯用戶。
這些業界巨頭不但業務規模驚人,而且在各自的領域里占據著統治地位。Facebook擁有社交網絡市場85%的份額。谷歌則控制著搜索引擎市場65%的份額(如果不算中國市場,則份額高達80%)。微軟的視窗系統在推出近40年之后,依然穩獲桌面操作系統90%的份額。回頭看1955年的時候,通用汽車的年景很好,不過福特(Ford)和克萊斯勒(Chrysler)的日子也不差。你可以問問自己,如今的雅虎(Yahoo)、Myspace和沃爾瑪(Walmart)過的怎么樣?
這種統治地位成為可能是由于高度互聯的通訊和數據系統及其用戶都渴求效率和速度。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在YouTube和Instagram上發帖、搜尋并且共享各自的生活,他們也在吸引著更多的同道中人。如果除了Facebook,你必須通過Meetup、Myspace、美國在線(AOL)和Google Plus等去搜尋你的朋友,整個系統會變的緩慢而無用。這是被科學家們稱為網絡效應的實例:不管是何種系統,只要使用的人越多,就會變的更好、更快和更高效。
從這里你能夠看到與過去的分野。你的鄰居們不會僅僅因為你在開福特就得選擇同樣的車,或者說即便他這么做了,你也不會得到什么好處。不過我們的世界正在逐漸向網絡商業模式遷移。在零售業,亞馬遜(Amazon)已經將那些在電子商務領域里緊緊跟隨它的競爭對手遠遠甩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將“越多越好”的網絡邏輯應用到其業務的后端。亞馬遜賣的東西越多,就越了解我們的需求,我們也越愿意使用它。每家公司都渴望擁有這樣的能力去呼風喚雨。但市場無情的風云變幻意味著只有少數公司能夠如愿以償。
譯者:陳曄
約書亞·庫珀·拉莫(Joshua Cooper Ramo)是基辛格事務所(Kissinger Associates)的聯合首席執行官。他最近的作品是《第七感》(The Seventh S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