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中的分化——近三年“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榜單縱覽
經濟放緩,企業轉型
《財富》中文版——2016年7月14日的《金融時報》稱:在過去5個季度里,中國有4個季度出現了GDP增長速度放緩。而在過去20個季度里,中國有15個季度出現了GDP增長速度放緩。中國人大通過的2016年GDP全年增長目標是6.5%到7%,低于去年“7%左右”的目標。去年中國的GDP實際增長速度是6.9%,而今年第一季度則是6.7%。根據路透社(Reuters)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經濟學家們預計中國第二季度的GDP增長率為6.6%。
類似的信息比比皆是。縱觀近期的中國經濟,GDP增速回落至25年來的最低水平,而6%~7%這樣的增長率逐漸成為了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在這樣的新常態下,中國企業尋求轉型早已不是新鮮事。這一年里,不管國際經濟舞臺上發生了能源和大宗原材料價格如過山車般的起伏,還是美國經濟復蘇、英國脫歐美元大漲;也不論中國經濟又度過了一個股市暴跌充滿寒意的夏天,還是如今對于“L型”經濟走勢的大討論還在進行式中……中國的眾多企業在各自的轉型道路上早已走起,邁開步伐,冷暖自知。
一年一度,《財富》(中文版)與光輝合益集團(Korn Ferry Hay Group)共同組織“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的評選,由幾萬名《財富》雜志的高端讀者投票參選。
今年我們還專門做了一個關于轉型的小調研,從中不難看出轉型之熱,以及轉型之難。
(1) 轉型之熱:超過半數的中國企業在轉型進行中;四分之一的中國企業打算轉型。可以說,不是在轉型中,就是在通往轉型的路上;可見,“轉型”的確是中國企業的一個熱火朝天的重要主題。
(2)轉型之難:對正在轉型的進一步追問,那么我們能夠看到的一些基本結論如下(在這個5分制的調研里,且把4~5分歸為“較高認同度”):
"八成以上的人(81.1%)認為,轉型中的文化重塑是非常重要的;
"三分之二以上的人(67.5%)表示,愿意接受轉型帶來的相應的利益重新分配;
"只有四成的人(40.3%)認為,高層人員面對變革做出了充分的意識和行為改變;
"只有少部分的人(27.4%)認為,轉型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與預期相比是令人滿意的。
那么,和前兩年相比,轉型中的中國企業在這一年里發生了什么?是實現了華麗的轉身,探索出了新路徑?還是轉了一陣太痛苦,又默默地被打回原形?是征戰東西、隳突南北,依然在轉型不止、探索不休?還是轉到某處卡住了,騎虎難下、進退維谷?是雷聲大雨點小的“似轉非轉”中?還是轉了又轉,柳暗花明才摸到了新的格局?是轉的太快、太決絕,以至于把自己連根拔起、不接地氣了?還是轉的太慢、太拖沓,已然只能眼望前塵,只有跟進的份兒了?
領先企業通常是“春江水暖鴨先知”,轉型的道路上這些“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也往往走在最前沿。我們對比最近三年的上榜名單,其中的一些現象和變化耐人尋味,無疑也折射出了這些領先企業在轉型當中的甜酸苦辣。
各行各業步入新階段,領先企業悄然顯分化
且不論中國經濟發展大勢會走出L型還是U型的形態,大家都非常明顯地感受到了很多行業正在步入新階段:和經濟增速高度相關的能源行業應聲而落;零售和消費等傳統行業在移動互聯網趨勢中經受著最直接、也最巨大的沖擊;房地產行業告別了膽大為王、突飛猛進的黃金時代,轉入下半場的白銀時代;金融行業明顯感知著陌生的跨界競爭挑戰,開始坐立不安;移動互聯網高科技行業則在不斷出現的新熱點的追逐中鏈接著實體經濟的眾多行業、也吸引著市場上嗅覺最敏銳的資本和人才……
在這樣的態勢下,各行各業的轉型大潮開展的如火如荼,企業正在發生分化。
觀察近三年的“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榜單,盡管每年總有那么十多家企業的“上榜替換率”(上一年在榜上的出局了,或者是新名字上榜了),但是從整體來看,2016年新榜單的排名波動程度比前兩年更猛烈一些,領先企業也在發生悄然的分化:既有隕落的明星,也有黑馬殺出(甚至可能預示著行業的洗牌和格局重構,亦未可知)。
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無疑是榜單上殺出的一匹黑馬。該集團去年的營業收入近3,000億元,自從2012年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以來,其排名不斷躥升,2016年已經居于第163位。身處三個極為糟糕的行業(紡織業、鋁業、電力),但是山東魏橋卻具有驚人的經營和盈利能力,在不同時期成為了各自行業內全球生產規模最大的企業,并且都已經在香港上市。這家隱匿在山東農村的低調而罕見的民營公司,其成功之道有待挖掘。
大膽預言,未來幾年榜單的變化,各種進出榜單、上下波動,很可能會更加明顯。
愛折騰、擅轉型、擁抱變革的企業,依然笑傲江湖
這三年的榜單還有一個特點:榜首非常穩定。連續三年,前十名里始終有這8家企業的名字:阿里巴巴、華為、海爾、騰訊、萬達、京東、格力、聯想。這幾家簡直就是穩坐榜首,傲視群雄。
縱觀這些企業,無一不愛折騰、無一不是在不斷的轉型、創新和變革中勇往直前的。
比如萬達,根據其董事長王健林的總結,萬達至今經歷過四次轉型。在經歷了從地方企業轉向全國性企業,由住宅地產轉向商業地產,從單一房地產轉向商業地產、文化旅游綜合性企業之后,萬達從2015年開始第四次轉型:空間上轉向跨國企業,內容上從房地產為主的企業轉向服務業為主的企業,形成商業、文化、金融、電商四個支柱產業。
房地產行業容易隨著宏觀經濟放緩而波動,萬達集團的轉型無疑是明智而及時的。萬達商業轉戰“輕資產模式”—投資萬達廣場的錢來自于機構投資者或者通過理財產品募集,而萬達廣場的定位是大眾消費,是抗周期變化的。同時,萬達大手筆地進軍文化和體育產業—文化、體育產業在中國才剛剛興起,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而且文化體育產業沒有明顯的周期性,有時候經濟低潮期恰恰是文化體育消費的高潮期。通過近幾年連續出手,收購美國的AMC院線、Carmike院線,以及歐洲的Odeon & UCI院線,萬達集團目前已經是世界最大的電影院線商……這樣的動作力度和頻度,無疑展示出了萬達向世界一流服務業巨頭轉型的鏗鏘步伐。
再比如海爾,身處競爭最白熱化的行業,他人眼中的夕陽產業,但我們看到了海爾做的已經遠遠不止是傳統制造業的質量和產品領域的改進,而是組織模式的突破、合作邊界的突破、共生共贏的生態圈的突破。海爾已經跨出了傳統的產業邊界,把自己打造成為具有移動互聯網鮮明特征的平臺型組織。
這些年,中國的家電公司都在試圖把自己變成“為需求而生產”的互聯網公司,而海爾是其中變革得最徹底的。海爾獨創并且身體力行著“倒三角組織、小微、創客、人單合一”等新奇的管理方式;各種顛覆式的組織和管理創新,不斷地“革自己的命”,力度和幅度可以說是業界罕見,極大地激發了組織活力和員工激情,也讓市場和用戶感受到了變化。這也許是海爾持續高居這份榜單的重要原因。
可見,盡管常言道“船大不好調頭”,但是真正優秀的企業不會以此為借口,它們的變革充滿勇氣、信心和果敢,它們的轉型充滿定見、智慧和堅持。
暫時的掉隊,是為了長跑和遠方
互聯網、高科技這些熱門行業在榜單的前十名里一直占到半壁江山。而這是一個熱點追逐的行業,這是一個很多東西來得猛烈、去得迅捷的行業。這些年的世界舞臺上不乏Uber、特斯拉之類的后起之秀,也不乏諾基亞、黑莓等淡出視線。在中國企業的隊伍里,我們也看到了個別名字的下滑,但這暫時的掉隊沒準是為了更宏大的布局、更耐久的長跑,和更美的遠方。
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家公司:一位老互聯網人,曾經在2010年蘋果和三星如日中天的時候,沖進硬件3C的紅海領域,短短數年做到了中國市場手機占有率前列,估值450億美元,是全球估值最高的非上市科技初創企業。
沒錯,說的是小米。
然而,從2015年下半年以來,小米開始遭受各種質疑(在廣大讀者投票榜單上,它的排名令人遺憾地有所下滑)。雷軍提出的“專注、極致、口碑、快”的七字成功要訣,被質疑發生了偏移,比如:小米做手機,又做電視、路由器、無人機、手環、電飯煲,看似違背了“專注”;每款產品都以性價比來傳播,和其他產品貌似沒有太大的區別,看似對打造“口碑”無益;小米曾經以出貨快而出名,但是近一年的小米手機出貨量被華為超越,也被Oppo等其他手機緊緊逼近,看似不那么“快”了……
但是根據7月初“吳曉波頻道”的分析,小米實則是為了打造生態鏈,為了一盤更大的棋。除蘋果之外,小米是極少的既做手機硬件、又做軟件的科技企業,能抓住粉絲用戶,也做應用商店,既延伸到手機以外的硬件產業鏈,還推出地面的小米之家(直營客戶服務中心)來打造“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同時還投資了優酷、愛奇藝、美的……這一系列的動作,都是在拉長產業鏈,打造以新時代粉絲的手機為重要入口端的移動互聯網生態鏈。雷軍說,這是“通過手機硬件,用互聯網方式和實體經濟結合,推動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同時,小米也在通過大舉收購專利(2016年6月與微軟達成協議,購買1,500余項專利),以彌補其進入通信市場較晚所帶來的專利質量的不足,也助力其開拓高端的產品線。原來這才是雷軍的目標,這樣,小米模式才能繞開BAT三座大山,建構新的企業帝國。雷布斯說,整個過程計劃15年,現在過去了6年,小米進入第二階段,還有9年。
眼下的小米正在面臨著很大的挑戰,質疑之聲不絕于耳。榜單是年度的成績單,但企業更像是長跑選手。如果暫時的掉隊(抑或是“蟄伏”)是一種長遠戰略布局的安排,那么未來依然可期,小米的壯志和情懷,讓我們拭目以待。
傳統行業,也能闖出新天地
哪怕在移動互聯網和電商沖擊之下的一些傳統行業,比如:家電、零售、消費品……也在產生分化現象。我們看到有些企業消沉了,而優秀的企業繼續牢牢搏殺在風口浪尖。
除了上面舉例的海爾,我們也看到了美的在這個方面的諸多努力和突破。
美的集團自從2015年起全面鋪開機器人新產業布局,提出“雙智戰略”(智慧家居+智能制造)的公司戰略,并且通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與戰略合作實行有效貫徹。
美的于2016年3月簽署協議收購東芝家電業務子公司80.1%的股權;2016年6月與意大利知名空調Clivet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收購其80%股權。美的于2015年開始進入機器人產業,2016年7月底,美的集團斥資45億歐元收購德國庫卡(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72.18%的股份,再加上之前間接持有庫卡的13.51%股份,美的全額收購庫卡幾成定局。它看中的無疑是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和人口老化的情況下中國工業對于機器人產品的龐大需求和增長潛力,這些舉措將扎實地推動智能制造的實現。
而在智慧家居方面,美的先后與小米、京東、匯銀、北京郵電大學、騰訊、梆梆安全等多家企業合作,布局智能家居領域。2016年7月,美的又牽手華為消費者業務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針對移動智能終端與智能家電的互動,渠道共享及聯合營銷,在芯片、操作系統(OS)及人工智能(AI)領域,智能家居安全領域,數據分享與數據挖掘,品牌合作等方面構建全方位的戰略合作關系,想象空間巨大。
另外,白酒行業近幾年曾經遭受到很大的沖擊和挑戰,行業周期、三公瘦身、奢侈消費限制……一度對這個行業打擊頗猛。
而貴州茅臺一直在行動。早在2013年,茅臺就率先啟動消費轉型,將產品定位由此前的高端轉向商務消費和普通消費群體。2014年剝離系列酒至單獨的公司,整合其他酒類至習酒公司,而將股份公司定位明確為以茅臺酒為核心運營高端白酒平臺;對市場管控方式的新探索,逐步加大渠道扁平化建設;打造價格管控能力;不斷規范電商合作;大力推動產品出口(茅臺酒目前在全國白酒出口的占比達到了50%),去年在香港、俄羅斯、米蘭、舊金山等地進行了推廣,宣傳國酒文化和茅臺酒品質,“長期飲用茅臺酒有利健康”的主張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同,也針對海外酒類市場的消費特點,2016年起以酒吧消費作為切入點,以茅臺酒作為基酒的雞尾酒為賣點拓寬海外消費市場;還積極探索新方法,從時尚品牌慣用的副線產品模式作為年輕人市場的突破口,在酒體口味、品牌形象、營銷手段等方面都貼近年輕消費者,撬動新的市場增長點。
于是,隨著周期回暖和行業消費升級的到來,貴州茅臺自2016年來在資本市場上很受追捧,股價穩步攀高。無疑,在這個過程里,企業自身為轉型突破所做的諸多努力,是度過寒冬,迎來又一個春天的最大推動力。
榜單之外,涌動的新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元年,各行各業、各種形式的創業掀起高潮。創業行業在日益細分化,“互聯網+”開始進入傳統行業深度改造,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之間的跨界合作比比皆是。這是一股充滿激情的新力量。盡管它們未必能在這個“最受贊賞的中國公司”的榜單上顯現,但是眾多的創業企業將在中國這個巨大的經濟體里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承載著我們新的未來。(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