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華:富裕群體消費得不到滿足 白領和農民沒錢消費 | 財富CEO峰會

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出席第六屆“財富CEO峰會”并發言。他指出,消費不足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造成的:第一由于供給面的問題,我們生產的商品不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一些富裕家庭的需求在國內至今比較難得到滿足。另外一個方面,城市白領貧困難以消費。我們過去說推翻了三座大山,今天我們又被新的三座大山壓得經濟上面喘不過氣,就是高房價,高醫療費用。 第三個方面就是農民收入總體偏低,消費不足。農民在整個社會里面,他屬于千元級到萬元級過渡階段里面,是一個消費的低端,而不是消費高端。此外,公款消費也萎縮了。
以下為發言實錄:
我一直這樣認為,理解民生和民需要從兩方面去把握,第一理解這個百姓,也就是理解民眾,究竟他們對社會,對這個國家,對這個政府和民族 有什么訴求。我想其實他們的訴求背后折射出就是民生和民需的問題。那么就我看來,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階段,應該說我們國家的發展跨越一個新的階段。在低收 入階段民眾想的更多是如何解決溫飽,怎么吃飽,怎么穿暖。進入了中等收入階段,我想民眾想的可能會比這更多了,他們想的更多的是什么?
經濟發展改變了民眾的需求,主要在四個方面:
第一,如何有更加富裕的生活。也就是如何過上更體面,更有尊嚴的這樣一種生活。在經濟上實現一個更有自由的生活,這是第一個夢想。
第二,如何有更加安全的生活。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工作中,能夠獲得更好的安全保障,工作上不再有各種各樣的災害事故,不再有各種各樣的污染,不再有過去各種各樣的帶血、黑色的各種因素的干擾。在生活上,就希望餐桌上的安全能夠有更好的保障。工作中的安全、生活中的安全,成為民眾一個新的訴求。
第三,如何有更加公平的生活。過去習慣于有差別的生活,尤其在低收入階段,人們對自己的權益關心不是那么夠,進入中等收入階段,老百姓可能更多關心自己的基本權益,比如說在就業,在醫療,在住房,在司法諸多方面能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這就是平等的問題,他們對這個問題比以往更關心。
第四,如何有更加自由的生活。希望對國家事務有更多的知情權,更大的參與權,更大的監督權,這些方面應當說就是我們從低收入階段進入到中等收入階段以后,老百姓有越來越多的這樣的訴求。所以滿足老百姓對富裕的追求,對安全的追求,對公平的追求,對自由的追求,我想應當是成為新時期除了溫飽之外有更大的分量的民生和民需問題。
可為什么整個大環境缺乏需求?
需求從理論上講有現實需求、潛在需求、投資需求、消費需求,還有出口需求。不管哪種需求,對中國來說我們從歷史上來看,我們改革之初叫百元級的、需求的階段,大多數人也就是能夠消費百元級的商品。進入八十年代中期進入了千元級的消費,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進入了萬元級的消費。今天城市居民更多的進入 到數萬元到數十萬元的消費階段,農村居民剛剛邁入千元級至萬元級這樣一個過渡階段。從整體上來看,應當說中國的消費需求潛能巨大,發展也很迅猛。但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了我們的潛在需求還沒有很好的轉化為現實需求。
第一,由于供給面的問題,我們生產的商品不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因此相當多的需求得不到實現,這從一些富裕起來的人,從一些富裕家庭他們的需求在國內至今比較難以滿足他們。這些人有多少,從統計角度來說有上億人進入到這個階層,就是屬于相對富裕的階層。另外還有一億多人進入了中等收入的階層,每個人家庭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家庭也有一億多人。這兩個群體加在一起,他們屬于在中國叫相對有能力,對消費品質有更高的要求,對消費的檔次也有更高的追求這樣一個階層。這些人目前在國內總體上還不能完全的滿足他們,因此,他們相當的需求轉到了國外。大家看到的每年有上千億美元的民眾消費需求在國際市場上面得以實現,沒有在國內市場上面實 現。同樣,還有上千億的人出國了,去旅游了,兩個加在一起,那時候中國民眾在國際市場上面實現需求將近兩千億美元。
第二,城市白領貧困難以消費。由于中國的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的相對的擴大等等因素,又造成了兩類 人在目前階段消費出現一些實現的障礙,第一類城里面的人叫白領階層。這些年,特別是近十年,由于我們推行住房制度改革、醫療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因此在這三個領域的改革,說穿了,就是要民眾從自己的錢袋子里面拿出一塊去解決原來由單位和政府提供消費的這方面的能力。那么這些年正好趕上了高房價、高學費、高醫療費用“三高”,造成城里面的白領階層出現了相對的貧困化。
本來前面說從低收入進入到中等收入,有一個消費的排浪式的提升,但是由于趕上三個改革,三個推動,把城里白領階層的收入,貨幣收入吸出來。因此在其他方面的消費就很難實現,這是一塊。這些年大家有目共睹。
第三個方面就是農民收入總體偏低,消費不足。中國的農民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雖然我們的城市化水平到去年已經達到了57%,但是中國真正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0%,真正的戶籍人口統計的只有40%,還有60%的人在本質上面還屬于農民。因此,農民在整個社會里面,他屬于千元級到萬元級過渡階段里面,他是一個消費的低端,而不是消費高端。這些年我們消費又進入一個門檻不斷提升的一個階段。
農民受到三個因素的制約。第一,農民收入渠道相對單一,靠種植業、養殖業維生,總體上跟城里比較,他們的收入水平是明顯偏低的,城鄉差距表面上看是1比3,也就是說,農民只相當于城里人收入的三分之一,事實上只相當于城里人的五分之一,因為城里人有很多隱性的福利保障,農民沒有。因此,收入總體上是偏低的。
第二,農民很少有財產性的收入。本來農民有房產,但由于制度上的規定,他們并沒有房產證,因此農民的房產又不可變現,不能流通,不能交易,不能抵押。因此轉化為貨幣收入的渠道相對受到了各種因素的阻礙,所以農民土地收益沒有很多,房產又不能轉換貨幣收益。
第三,農民基本上無法享受信用收益,也就是按揭消費。因為大家知道在座從事銀行要獲得按揭消費至少兩條,第一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做保證,第二有財產可擔保,農民恰恰這兩方面達不到這個條件。因此,在數萬億的中國的消費信貸中間,農民只占了很少很少的部分,而這些就造成了中國農民整體上是由于購買力不足而無法實現心中消費的夢想。
此外,最近公款消費萎縮了。由于這一塊消費降溫,高檔商品、高檔餐飲、高檔服務業的萎縮非常明顯。
大家知道這些年政府投資一直是持續的增長,但是很遺憾的是這兩年民間投資集聚降溫,今年已經進入到臨界點,接近負增長這個階段,7月份百分之二點幾,又有相當一塊民間投資無法充分的釋放出來。
民間投資下降是因為這些年傳統產業它的產能過剩,造成市場的產品無法及時的實現,市場銷售受到影響。第二這些年成本上升,傳統產業受到了高成本的制約,投資回報明顯下降,因此影響了民間投資的增長。我想由于民間投資商不去,整體的消費潛能得不到釋放,中國的消費整體需求為什么十三億七千萬人的需求怎么 就實現不了,就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素。
這里面需要再補充一點,兩個因素影響消費。第一社會保障不健全,覆蓋率相對偏低,保障水平相對偏低,造成民眾不敢消費,不能放心地消費,這也是一個影響需求實現的一個因素。第二這些年中國的市場的信用程度在下降,各種欺詐、偽劣現象時有發生。因此,使得老百姓也不敢放心地消費,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去解決的。如果真的要把中國的消費潛能和需求潛能挖出來,中國經濟還可以再上一個臺階。(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