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創新
《財富》(中文版)-- 只需要刷一下卡,你就能購買一臺剪草機、叫一輛車或者是找到一位約會的伴侶。但是,如果為一項慈善計劃提供資助,你就經常需要點擊通過好幾個界面,回憶冗長的密碼,并且輸入信用卡號碼(更不用說,你還得決定是否選用伴隨你一輩子的動物日歷和直郵推銷)。
Dunham and Co.公司在2014年對151項大型慈善活動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的捐贈者每次捐贈要點擊3至8次,84%的慈善活動頁面沒有為移動應用進行優化處理。斯坦福慈善與公民社會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Philanthropy and Civil Society)的創始人和董事長勞拉·阿里利亞加-安德森(Laura Arrillaga-Andreessen)說:“網絡捐款不斷成長,必須采用給優步(Uber)帶來成功的那些原理。”
位于洛杉磯的Pledgeling等新創企業即為此而生。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詹姆斯·西特倫(James Citron)說,他希望,不論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在看到電視報道或者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宣傳之后,都能夠馬上掏出手機,捐出5美元”。Pledgeling的應用軟件安全保存用戶的付款信息,并且向捐款人提供大約5,000個慈善項目。(Pledgeling是一家非盈利機構,以收取軟件的授權使用費為收入來源,用戶的捐款在扣除了信用卡的費用之后全部用于慈善活動。)美國洛杉磯地區紅十字會(American Red Cross Los Angeles Region)的首席執行官賈勒特·巴里奧斯(Jarrett Barrios)說:“我喜歡Pledgeling。它讓我們在做慈善的時候找對人。”
谷歌公司(Google)也希望抓住這些“沖動捐款人”。它的應用軟件One Today每天給用戶發送一張漂亮的照片和一個新的特色項目,懇請他們捐贈1美元,還將用戶的捐款進行比較,讓用戶們彼此“挑戰”。還有一家名叫“HandUp”的新創企業讓用戶只需要點擊幾下,就能夠找到當地的無家可歸者,直接給他們捐款。GoFundMe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羅布·所羅門(Rob Solomon)說:“捐贈的過程當中會產生很多的摩擦,這些摩擦現在正在消除。”
GoFundMe公司在2014年幫助用戶從1,610萬名捐款人那里籌集到了驚人的10.9億美元。這些錢都是用戶以個人名義捐獻的。
這么多的新網站和應用要靠講故事來推動。HandUp的捐獻者可以在閱讀完求助者的故事之后選擇資助對象,甚至可以給他們發去鼓勵的話語。Pledgeling在最近與Evite簽訂了一項協議,讓聚會組織者加入捐獻請求,以替換禮物,請求中經常包含了求助者的個人經歷。Salesforce.org的總裁蘇姍娜·迪比安卡(Suzanne DiBianca)提到了最近在創新性非盈利機構Pencils of Promise的經歷。“我們贊助了位于老撾的一所學校,我們在手機上可以看到進展報告。”她贊嘆道。
對此,阿里利亞加—安德森認為,我們將看到更多的“捐獻科技附著在Snapchat、Instagram、WhatsApp、Facebook和Facebook Messenger等現有的平臺上”。在嘗試慈善計劃多年之后,Facebook在2015年11月末推出了Fundraisers,讓通過審核的非盈利機構為專項活動籌款。它們的帖子里嵌有“捐贈”按鍵,捐助者也不用離開網站去捐款了。
這類科技進步甚至有望最終帶來人文上的進步。非盈利機構智囊Blackbaud的分析部門總監史蒂夫·麥克勞克林(Steve MacLaughlin)說:“在美國,捐款一直停滯在GDP 2%的水平上。”如果科技進步“將它提升2%或3%,每年流向慈善的資金就會多出幾十億美元。我想,誰也不會在意這些錢是怎么來的。”(財富中文網)
譯者: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