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創業的第5級領導人
《財富》(中文版)-- 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大陸是在1975年,是參加廣州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一般被稱作廣交會。廣交會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各舉辦一次,我成了那里的常客。那些年,我來中國還會順便參觀工廠、人民公社、醫院和學校。
在接下來的15年里,我參觀了很多的中國工業設施,包括大慶的大型石油石化復合體,克拉瑪依和南疆的油田,齊齊哈爾的機床制造廠和棉紡織廠,杭州和四川閬中的絲綢生產廠,牡丹江的制鞋廠,哈爾濱的苧麻紡織廠和鉛筆廠,等等。生產線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工廠的墻上掛著意識形態口號。早些年的生活與工作的節奏緩慢。工作單位高度掌控著員工的人生重要決定。個人的流動與選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既沒有可樂和咖啡,也沒有冷飲。服裝的顏色與樣式都很單調。大多數人不會離開家鄉遠行。到國外去旅游是一個遙遠的夢想。普通人憑著供應票在食品店外面排隊。街道上基本沒有雜物,因為塑料包裝的時代還沒有到來,你不可能丟棄你沒有的東西。
遺憾的是,近些年來,我參觀工廠的機會比以前少了。從前的那些旅行除了讓我知道產品是如何生產出來的,還讓我了解了中國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這些旅行是不停的冒險。
中國的經濟奇跡讓我早年的旅行往事變得像古代史。中國變化的速度和廣度驚人,很多中國年輕人難以完全理解。
我曾經在《財富》(中文版)的幾次活動當中(包括在廈門舉行的2015年財富CEO峰會)見過山東魏橋創業集團的董事長張士平,他請我到山東鄒平縣參觀他的公司總部。我感覺,他有非常有趣的故事要講給我聽。我接受了邀請,知道這會給我一個參觀他的鋁產品和紡織工廠的機會。
我從 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學習普通話,人們認為我對這種語言頗有造詣,但盡管如此,我還是覺得,難以聽懂張董事長的山東方言。幸運的是,我的同事、本刊高級編輯高揚和我一起去了鄒平。有了兩雙耳朵,我們就比較容易避免語言上的隔閡。用中文來恰當地形容這種隔閡,就是“雞同鴨講”。
就這樣,我們開始了前往鄒平的采訪之旅。成員有我、高揚、來自香港的本刊獲獎藝術總監鄧紫健,還有上海來的自由攝影師沈祺徠。
我腦海里的首要問題是:是什么讓民營的魏橋創業集團在紡織品和鋁產品這兩條業務線上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集團在這兩個行業里都要面對龐大的國有競爭對手。這些國有企業可以從國有銀行那里拿到優惠的融資,并且受益于很多其他的保護性政策和措施。
魏橋創業集團現在是一家非常大的公司,2014年的營業收入達457.5億美元,在2015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列第234位。集團擁有兩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子公司:2011年上市的中國宏橋(1378)和2003年上市的魏橋紡織(2698)。
在外界看來,公司與它的創始人及董事長張士平有些神秘。他極為低調,非常不愿意接觸媒體。
中國宏橋公司用了大約10年的時間,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煉鋁產能—450萬噸。而在2006年,公司的年產能只有15.6萬噸。通過并購和有機增長,公司的產量實現了驚人的提升。它的較新的生產設施在環保和技術先進程度上都位居世界前列。公司采用了高度整合的生產方式,自家生產所需電力的81%和氧化鋁的46%。這給它帶來了很大的成本和利潤率優勢。
魏橋紡織公司源自于集團最早的以棉紡為核心的業務,是世界產能最大的棉紡產品生產商。公司擁有74,000名員工,都在山東本省工作。
在我從北京出發前往山東省省會濟南的當天,大雪破壞了我們的高鐵行程。這些正常時速達300多公里、像獵豹一樣的雪白列車不得不放慢速度,當遇到結冰的軌道時,甚至還要停下來。這樣的延誤對隨后出發的列車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北京南站都快要容納不下成群結隊的焦急旅客和他們的行李了。
在擠得滿滿當當的車站等了兩個小時之后,我終于可以上車了。和中國所有的高鐵一樣,在其光滑的白色車頭上寫有它的中文和英文名字“和諧號”(Harmony),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所有高鐵列車都以“和諧號”來命名。
上車之后,我獨自待在商務艙里。服務很周到,提供的飯也好吃。座椅舒適,堪比航空商務艙的好座椅。車廂里只有一種刊物:中文的《人民鐵道報》,創刊于1949年。報紙的中文報名是由毛主席親筆書寫的,報紙內容全部跟中國的鐵路有關。在這個世界上,也許只有中國的鐵路系統大到可以出一份日報。
在商務艙的前面是一塊電子信息牌,不停地滾動顯示著中文信息,上面是一串崇高的字眼兒:
“文明出行,和諧,自由,民主,愛國,繁榮,法治,平等,公平,友好,方便,安全,高質量出行,強國。”
這些詞匯一遍遍地閃過。列車在車站里滯留了很長時間之后才開動,到了離北京不遠處的廊坊又停了下來。我在車里坐了幾個小時,這些閃動的詞匯像催眠一樣刻進了我的大腦里。不知不覺,我被慢慢引導進了和諧、文明、安全的感覺當中,看著大片的雪花降落在昏暗的村莊里,這里不是北京,但離濟南還很遠。
信息牌讓我回憶起70年代中期最早在中國坐火車的時候。那時,蒸汽動力的火車頭還很普遍。每列火車都有一個廣播室,放著喚醒人的革命音樂,宣傳毛澤東思想和當前的意識形態路線。今天的廣播則要安靜和柔和了很多。
我高興地發現,今日高鐵列車上的廁所與其在 70年代的前輩有了革命性的差異。“和諧號”的廁所和任何航空商務艙的高級洗手間不相上下,與只在地板上開個洞、讓人害怕的老式蹲坑有著天壤之別。
我在車上的所見所聞也與往日不同。高鐵列車悄無聲息,極其平穩。在70年代坐火車可不一樣,當鐵制的車輪在鐵軌上滾過時,會發出“咔啦克塔、咔啦克塔”的敲擊聲,偶爾會插入列車員的尖銳哨聲。在火車頭開動時,能聽到“嗚嗚”的汽笛響。當時,窗外的風景主要是農田和人民公社,而今天看到的則是城市的延伸,散布著工業建筑和居民小區。在人民公社時代,磚墻上都是以白漆刷寫的政治口號,比如“毛主席萬歲”和“深挖洞、廣積糧”。這些在很久以前就被漂亮的擎天柱廣告牌所取代了。廣告上推銷的是房地產、銀行和保險服務、智能手機等。
當列車再次開動時,滾動顯示屏上出現了一類新的信息。現在,最主要的一條信息就是“禁止吸煙!”通告也進一步強調,洗手間里安裝了煙感探測器。這條信息很明確:別在這列車上吸煙,想都不要想,因為你會被抓到,到時候可沒有你的“和諧”果子吃。
“禁止吸煙”的規定終于開始在中國的一些地方得到執行。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也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在 70年代,中國當時唯一的航空公司中國民航常常把小包的紅雙喜香煙當作免費的禮物,在乘客登機落座之后送給他們。
生活奢靡、飛揚跋扈,是今日中國的大富豪企業家們的典型特征。對于富人“原罪”—指通過見不得人的交易賺到第一桶金—的懷疑至今揮之不去。中國正在推進反腐敗運動,其力度、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已經遏制了過度張揚的超級富豪們的肆意妄為。
我在車上為采訪做準備,記下了一些想法。此時,我突然感覺,張士平似乎和我見過的大多數大企業的高管有些不同。
管理學大師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和他的研究團隊在他的經典著作
《從優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里分析了一組美國卓越企業的15年來的運營紀錄。這些公司的股票收益率大大超過了另外一組用于比較的優秀企業。柯林斯和團隊花了五年的時間,分析導致“優秀”與“卓越”企業之間的差異。他們的研究結果是 2001 年出版的這部有史以來最暢銷商業書籍的創作基礎。
這些“卓越”公司的一個共同特性是它們的領導人具備了柯林斯和他的團隊所謂的“第5級領導力”。柯林斯寫道,這種品質在卓越公司的領導人中間竟然如此普遍,讓他們感到震驚,因為這和通常屬于名企高管們的大膽、外向的典型性格截然相反。
與一些個性十足、惹人注目、上頭條、做名流的公司領導人相比,實現從優秀到卓越跨越的公司領導人似乎是從火星上來的。不愛拋頭露面、沉默寡言、內向、甚至害羞—這些領導人都是謙遜個性與專業意志的矛盾的混合體。
——吉姆?柯林斯,《從優秀到卓越》
針對“從優秀到卓越”的研究集中在精心挑選出來的一組美國企業,而以我對張士平的了解,我突然想到,他就是一位出生在山東的、柯林斯筆下典型的第5級領導人。他的風格,甚至他的動力都不同于絕大多數成績斐然的中國企業家。
張士平擁有一家非常大的企業。他是億萬富翁,但過著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式的簡樸生活,只是不像巴菲特那么愛喝可樂。他態度謙遜,不事張揚,不出風頭,腳踏實地。他赫然出現在令人畏懼的中國富豪榜上,但 10 年來,他只開同一輛奔馳車(Mercedes)。他居住在簡樸的房子里,他的三位成年子女也一樣,他們都在這家企業里擔任高級管理職務。
張士平的父母都是魏橋村的貧窮農民。這個村子是鄒平縣魏橋鎮下轄的十幾座小村莊之一。鄒平位于山東棉花產區的中心。張士平差不多只有初中學歷,他的職業生涯是在一家棉花加工廠開始的。他起初要干各種雜活,包括扛棉包。后來,他創辦了一家紡織品公司,也就是魏橋紡織的前身。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生產棉紗、棉布、牛仔布和色織布。
張士平說,他天生就有創新的本能。他給企業名稱加上了“創業”二字,將創新作為一種核心價值觀來灌輸,包括技術上和業務流程上的創新。
他在早期接受的一項訓練是無情的成本控制,為的是將利潤最大化。他嚴格地執行成本控制,其程度在國有企業里十分罕見。
他說,他的創業魄力最早是被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市場經濟改革激發出來的。這些改革終結了國家對很多產品的價格和產量指標的控制,為非國有企業打開了廣闊的產業發展空間,鼓勵進出口,并且支持企業家謀利。在我早年來中國的時候,利潤還是一個帶有“骯臟”含義的詞匯。
盡管山東省仍然是中國的第三大棉花產地,但它的產量已經較高峰時期回落。改革帶來了報酬更高的工廠職位,很多壯勞力離開了農田,前往城市。部分留下來的人由種棉花轉為種玉米、小麥等其他作物。
以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是由中國外貿部下屬的12家國有壟斷外貿公司進行的。進出口貿易受到了嚴格控制,決策權集中在中央,依據五年計劃而制定。鄧小平的改革向一大批其他公司放開了進出口業務,并且將很多經濟決策權由中央下放到各省。
五年計劃仍然是中國政府做規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但現在更多的只是一種國家和產業戰略性計劃,而不再是一種嚴格控制國內經濟和外貿的手段。
張士平利用新的政策提高了公司的利潤。他第一個在本地區以工人的實際產出支付報酬,而不再每月發放固定的工資。對于當時的多數中國經理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新理念。從前,他們一直泡在蘇聯式的集中計劃里。
新的薪酬機制使他的公司的生產力和利潤急劇提升。這里沒有“原罪”;只有清晰的愿景和聰明的戰略,很早就創造出了可觀的財富。
我回想起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消息靈通的人士來北京會尋找和光顧“私人”餐廳,而不是國有的老餐廳,因為私人餐廳里的飯菜和服務要好得多。這是那個時代的標志,也象征著未來將要出現的事物。
張士平眷戀他的家鄉,而家鄉的位置又相對偏僻,這催促他在本地招募和培訓員工。公司的位置使得工資和不動產成本保持在低位,但是也讓從本地區以外招聘管理人才變得困難。
他驕傲地說起集團對本地和區域的社會經濟活力的貢獻。2014年,魏橋創業集團的雇員人數為12.3萬,大部分都在山東。集團的人力資源戰略一直以本地招聘、內部培訓、內部提拔為重點。
公司建設了超過5萬套的住房,供已婚員工居住。賣給員工的價格為市價的三分之一,員工還享受靈活的融資方式、免費供暖和電費補貼。每一處住宅樓群都配有診所、幼兒園和超市。我們曾經開車經過一處員工住宅樓群,規模相當于一個城市里的街區,位置便利,街對面就是公司的一家紡織品生產廠。
在參觀魏橋紡織的一座生產設施時,我看到了一張大幅中文墻報,內容與我在高鐵上見過的滾動信息類似:
“用實際行動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這顯然是公司的管理層和中國共產黨給員工們的一條信息。據我了解,即便是在這個大型的創業公司里,管理層與共產黨也是緊密地結為一體的。
不遠處,有一幅同樣巨大的彩色墻報:慶祝魏橋創業集團連續四年躋身
《財富》世界500強,并且詳細介紹了從那一年起到現在,集團排名的上升情況。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兩條非常不一樣的激勵信息:一條在明確地宣揚社會主義價值觀,一條則植根于資本主義的標準。從魏橋創業集團的增長曲線來看,它非常有效地拿捏住了這兩者的分寸。
在《從優秀到卓越》一書里,卓越公司的另外一種普遍具備的品質是“訓練有素的文化”:張士平和他的管理團隊都明顯地展現出了這一品質。
張士平今年69歲,每天早上4點起床,以一萬米跑開始新的一天。他年青時參加過當地的長跑比賽,成績優異。接著,在周一、周三和周五的早上6點半,他要召集手下的20位高層經理,開頭腦風暴會議。會上鼓勵經理們問問題,聽取意見并且提出建議。有時候,重要的決策就是在這些會議上做出的。到了7點10分,就像其他員工一樣,所有人都回到了各自的辦公室里。魏橋創業集團的工作日正式開始。
午餐之后,張士平要打一場乒乓球賽,為的是保持反應機敏,然后他還要游泳一個小時。公司有多支籃球隊,他是其中一支的隊員,每周有三個晚上要打公司的籃球聯賽。公司總部的室內籃球場十分專業,電子記分牌等設備一應俱全。
當被問到他的員工會不會為了避免得罪他而讓他贏球時,張士平大笑了起來,做了否認的手勢,說這不是問題。果真如此的話,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中國文化傾向于畢恭畢敬地順從大老板,消除這個根深蒂固的傾向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此外,不向上級匯報壞消息的習慣同樣難以扭轉。
展示公司創新性思維的一個顯著例子表明了魏橋創業公司如何實現從一家大型紡織品公司到同時成為頂級鋁業公司的轉型。在介紹這段故事時,張董事長喜歡贊揚他的兒子張波的遠見。張波是集團鋁業公司的一位主要負責人。
國有電力公司的供電多次意外中斷,給魏橋的紡織生產線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由于無法通過與電力公司合作來解決問題,魏橋決定自己發電。這在當時聞所未聞。在具備了發電的經驗之后,公司發現,它的電力產能遠遠超出了紡織生產線的實際需求,而且它的發電成本非常有競爭力。
獨立的發電公司在向第三方銷售電力時會遇到法規上的障礙,因此,魏橋開始尋找全新的業務。理想的新業務應當既需要大量電力,還要適合本地的條件。鋁業正合要求。當時的中國正處于世界史上最大的一波建筑熱潮,新興的制造部門對于鋁制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生產紡織品到進軍鋁業,是一個跨度很大的變化,卻是極有遠見的一步棋。
魏橋創業在金融領域里也有創新,集團找到了多種方法,克服中國民營企業在募集資本時所面臨的挑戰。例如,集團是很早就尋求在港交所上市的大陸工業公司。
集團還在中國企業向海外投資鮮有成功的年代就大膽走出去。為了確保氧化鋁和鋁土礦的供應可靠而劃算,魏橋在印度尼西亞和非洲做了投資。公司指出,海外冒險至今依然成功,原因之一是它的“好鄰居”戰略。
不管是因為出身卑微,還是因為對于中國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衷心擁護,張士平沒有像他的一些同類富豪那樣陷入貪婪和物欲的泥潭。在我們談及財富時,他強調的是為員工和股東而不是他本人和子女創造價值的重要性。
我直率地問他,在他手下的高級經理當中,有多少人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干脆地回答說:百分之百。他補充說,黨是培養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人才的理想場所。因為入黨標準嚴格,要接受持續的培訓和訓練,還要擁有共同的價值觀。
在被問繼承人問題時,他說這件事情實際上已經解決了。
張士平擔任在香港上市的鋁業公司中國宏橋的董事長,他的兒子、在公司工作了16年的老員工張波擔任首席執行官。張士平擁有80.82%的股份。紡織品公司魏橋紡織由他的女兒張紅霞(在公司工作了28年)擔任董事長。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持有魏橋紡織63.45%的股份。
張士平是一位非凡的領導者。正如營業記錄和業績所展示出來的,魏橋創業集團已經登上了全球企業界的高峰。集團能夠做到這一點,靠的是對相關的社區展示承諾以及負責任的環境實踐。張士平的愿景引領公司將利潤導向文化和社會責任文化相結合。
公司給自己的名稱里加上“創業”二字,是一個恰當的選擇。創業顯然已經成為了公司文化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理解,張士平和他的同事們為自己的山東根基感到驕傲。(財富中文網)
譯者: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