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盟視角看廣州經濟“尷尬”
????盡管廣州去年GDP增速11.6%,總量依舊保住全國季軍的寶座,但毋庸置疑的是,廣州經濟在風光三十余年后,正面臨多重夾擊的“尷尬”:前有京滬、后有津深溫杭不等。
????誠然,作為中國“經濟首都”的上海,正將“升級版”特區的自貿區做得風生水起;而作為中國“政治首都”的北京也不但落后,倚其長期特殊的政治地位,新近又受益于京津冀一體化的宏圖戰略;更有北上廣之外的天津、深圳、溫州和杭州等城市,也在厲兵秣馬,志在迎頭趕超。廣州可謂“前有狼、后有虎、中間有熊豹”。詳見如下圖1:《2013年中國主要城市經濟指標比較系列圖》。
????那么,出現當下廣州“尷尬”局面的原因究竟何在?簡而言之,隨著中國經濟進入第二個層面(中級發展階段)、中國進入中等發達社會之際,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個層面(初級發展階段)代表的廣州也隨之顯現“短板”:改革之初紅利逝去,靠背香港日漸衰落,以及京滬崛起、深圳緊逼。
????無疑,中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啟動的改革開放,旨在發展“外向型經濟”、從簡單(初級型)的加工制造業開始。當年的廣州乃至整個廣東都受益匪淺,制造業的領域幾乎涉及所有的產品門類。僅用短短數年時間,就將中國的制造業中心,從解放前直至改革前的上海“騰挪”到了廣東。到90年代和21世紀第一個十年,廣州更是發展到了中級型加工制造業層面。
????然而,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引起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歐美發達國家對從中國制造業產品進口需求的銳減,并且隨著中國社會格局的快速演變,勞動力成本近乎行政強制地被迅速提高,以及三十來年獨生子政策引起中國勞動力人數的不足……,廣州的經濟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
????其實,面對新的社會與經濟形勢,廣州市政府早就未雨綢繆,適時做了宏觀政策的調整以及微觀政策的適配,成果也頗為鼓舞人。根據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廣州的三大產業結構,已由前年的1.6:34.8:63.6進一步調整為去年的1.5:33.9:64.6,第一產業下調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調1個點,顯示其增強“服務經濟特征”的目標基本奏效。
????然而,在仔細分析廣州市的各項政策與舉措,不難發現,廣州市在強調第三產業時似乎相對忽視了第二產業。實際上,盡管去年較比前年下調了0.9個百分點,但第二產業在廣州經濟中的地位(33.9%)依舊舉足輕重;尤其在與上海和北京相比,前文已述,廣州顯然沒有太多的三產優勢。因此,在筆者看來,在進一步穩固三產的同時,著力發展第二產業,尤其是發展“高端制造業”,進而在與京滬以及其他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最終才能確保廣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圖1:2013年中國主要城市經濟指標比較系列 圖來源:《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