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分制落戶的多米諾效應
????呼吁多年的戶籍制改革終于有了“大動作”。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甫一公布就得到了“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廣”的評價。其中最大的改革手筆,一是取消了農業人口和非農人口的劃分,二是明確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城市改進現行落戶政策,建立完善積分落戶制度。兩項措施的疊加,意味著在一二線城市打拼的外來人口,實現落戶的腳步將會大大加快。特別是對于嚴控人口規模的北京來說,沒有戶口又在京工作多年的“北漂”族似乎看到了扎根的希望。
????然而,參照已經推行積分制落戶的上海,其門檻之高又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碩士學歷、連續繳納社保7年以上,中等以上職稱……在接受財富中文網專訪時,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提出:“積分制落戶不應該只是針對少數高端人群的,那樣和之前的人才引進計劃區別不大,每年只能解決幾千人的落戶問題,不能滿足人們對戶籍改革的期待。以北京為例,需要通過積分落戶讓800萬外來人口的落戶問題有一個整體的制度安排,其他一二線城市也是如此。”陸杰華認為,積分制落戶要實現對外來人口的全人群覆蓋,最重要的是探索制定公平、可操作的標準。而且,積分落戶的關鍵不在于一紙戶口,而是城市外來人口的市民化,和本地市民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在此次改革意見當中,對于資金來源也給出了頂層設計,即用轉移支付來解決。在陸杰華看來,各級政府如何共擔市民化的成本,是接下來制度設計的要點。據學者推算,每轉移一名農業人口,接納地政府需要多支付的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成本為10-30萬,如果包括一名隨遷配偶或子女,兩口人的轉移成本將為20-60萬。以北京每個外來人口的轉移成本為50萬計算,800萬的總人口,需要4萬億的投入,而北京2013年的年總GDP僅為19500億。
????回顧歷次戶籍制度改革,地方政府不積極的根源正在于此。市民化意味著巨大的公共服務資金投入,而以往的政績考核則主要以GDP為主。對此陸杰華表示,在初步的頂層設計之外,需要其他領域的改革同步推進,相互配合。農業人口的轉移,必然要涉及宅基地和農業耕地的流轉,農地流轉制度改革需同步突破,這樣既能盤活農地資源,也為市民化提供資金來源。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事權和財權不匹配矛盾由來已久,土地財政造成的房價高企,也成為外來人口在大城市落戶的壁壘。這就需要在財政領域的相關改革進行配合,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并把農業人口的市民化作為中央對地方考核的硬指標之一,提高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農業人口的跨市、跨省轉移也對公共服務體系提出了一體化、均等化要求。目前,醫保的跨省支付結算正在推行當中,在一些城市外來人口就地領取養老金也有了制度安排。
????當然,不可否認的現實是,大城市仍有控制城市規模的必要性,以避免人口過快膨脹、對城市的承載和資源環境帶來過大壓力。而中小城市基礎設施較差,就業機會不足,也不足以對外來人口構成吸力。在陸杰華看來,這需要頂層統籌規劃推進,同步實施,避免“兩極化”加劇。
????近年來,很多學者專家呼吁,唯有城市化才能破解中國經濟當前的結構僵局。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多次撰文提出,要讓城市化啟動中國的新一輪投資,“這類投資不是用在擴大產能,而是用在實現農民轉變成市民所必需的條件,如城市的居住條件、生活與教育醫療條件等,搞一些非生產性建設。”伴隨市民化進行的投資將會激發中國經濟深層潛能,并倒逼城市產業和消費的升級。
????展望戶籍制度改革的前景,陸杰華認為,當前對于戶籍制度的初步安排已經到位,接下來在敦促各地政府制定細則和時間表的同時,更加值得關注的是如何實現“上下聯動”,用積分制落戶啟動城市化的巨大引擎。(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