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何以對中國科技創新表現低調
????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因為推出諸多改革措施而備受國內外矚目,相對而言,促進中國科技創新雖然如往年歷次全會的公報一樣,也出現在這次公報中,但并未格外突出。
????人們可能會問,為什么創新的調子變低了?相比于以往諸多領導人執政時對創新的強調,包括去年隆重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目前的創新話語確實沉靜了許多。
????其實注意一下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表述,特別是經濟學家總理李克強的表述,我們就會注意到,雖然一直在強調創新,但領導人經常會在科技創新的后面,強調與科技創新同樣重要的,是管理創新、是機制創新、是創造好促進創新的各種各樣條件。
????毫無疑問,科技創新(如無其他定語,下文創新皆指科技創新)對于亟待轉型的中國經濟至關重要。經濟增速下滑、投資拉動乏力、勞動力成本增加和人口紅利將盡,這些都預示著如果不通過科技創新對中國產業進行全面升級,就會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很大損害。
????而現在,中國確實還不是一個創新型國家。從日常應用的手機到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大型工業設備,原創的桂冠很少落到中國人頭上;創新的主體——企業,仍然普遍缺乏科技創新的內在動力。后者只要看看年報上的研發投入就一清二楚。
????何以在創新話語高漲,創新投入快速增加——2012年中國研發經費已達到1萬億多元——科研論文數量不斷攀升的情況下,我們仍然難以看到整個國家創新能力實質性的改善呢?
????這一方面還是中國大多數企業沒有真正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另一方面,對于少數“為創新而生”的高科技企業,不論它們能得到多少科技專項的支持,宏觀的社會與經濟環境又讓它們步履維艱。因為政府固然在科技創新上投入巨大,但即便不考慮任何尋租因素,很多執掌科技投資的官員們也并不以科技投入對國民經濟的實際貢獻為衡量標準,而只是滿足于所投入的項目能給領導交出一份表面光鮮的答卷。
????正因為如此,盡管中國整體的創新能力難以令人滿意,但各種量化指標卻迅速增加,紛紛追趕世界第一或者坐穩這一寶座。例如,2012年12月11日,中共18大召開后不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年度報告表明,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專利申請國,中國人和中國公司在2011年向專利部門提出52.6萬項申請,將近占全球總申請量的四分之一。
????但與此同時,與前幾年一樣,在世界著名的文獻計量公司湯森路透最近發布的“2013全球創新企業百強名單”中,并沒有一家中國公司的名字。湯森路透的創新百強評估,主要基于四個指標——整體專利數、專利授權成功率、專利組合的全球覆蓋率以及基于專利引用的影響力。以這個標準來推算,中國企業確實仍然有相當的距離。
????另一方面,盡管中國企業的創新不足以睥睨世界,但通過啟動重大項目,加大政府投入,設定量化考核標準,則總能生產出“太空漫步、蛟龍潛海”等領導人可見的重大創新成果。然而,如果缺乏完善的技術轉移體制,這類重大成就并非一定可以轉換成iPhone等能帶來市場價值的技術和產品。
????可是,如果一味高歌創新,卻無法在根本上解決創新的土壤、企業創新的源動力、以及技術轉化的順暢機制等問題,其必然結果,就是論文與專利數量的“湊數創新”和“蛟龍潛海”等舉國科技體制的突破式創新齊頭并進,而不是企業創新能力的根本改善。
????也許,務實的新一代領導人正是看明白了這一點,才在創新問題上不那么凸顯高調。的確,如果三中全會提出的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根本核心這樣的目標大半得以實現,我們也才能說創造好了創新的機制以及促進創新的條件。
????但愿上面的揣測,并不只是筆者良好的意愿。(財富中文網)
????筆者為中科院《科學新聞》雜志原總編輯,美國康奈爾大學在讀博士。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