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制造電動車
????科迪達公司面臨的挑戰反映了美國電動汽車業的現狀。兩年前,分析師和許多汽車公司的高管都以為電動汽車的銷量會急速升溫。如今,那些分析師中有許多人表示,該市場尚不景氣。實際情況似乎處在二者之間。據Pike Research公司統計,今年美國市場的全電動汽車的銷量可能只有2萬輛左右;明年這個數字將升至2.8萬輛。“電動汽車市場正迅速擴大,”Needham公司(Needham & Co.)的分析師邁克爾·劉(Michael Lew)說,“但這項技術的價格卻在下滑,而且銷售額要到未來某個時間才會提高。”
????其他電動汽車生產商也在苦苦掙扎。Tesla是除科迪達以外唯一一家獨立的全電動汽車生產商,它剛剛推出外形設計優雅、配備先進技術的S級汽車,該車的售價為5.7萬美元。公司CEO埃隆·穆斯克(Elon Musk)是貝寶(PayPal)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太空運輸公司SpaceX的創始人,前不久他在出席全美清潔能源峰會(National Clean Energy Summit)時悲觀地說,Tesla的生死存亡將在未來半年內見分曉。Fisker公司推出了售價為10.3萬美元的電混動力汽車Karma,目前它正嘗試在特拉華州的工廠生產一款成本更低的汽車Atlantic。公司還在設法籌款,因為自從公司的計劃被推遲后,聯邦政府凍結了向其提供的5.29億美元聯邦貸款擔保中的一部分資金。
????這些汽車生產商面臨的絕不僅僅是技術障礙。與歐洲和亞洲標準相比,美國的汽油價格要低得多,而且國會威脅要取消給予電動汽車和電池的聯邦補貼,有鑒于此,美國市場對制造商越來越沒有吸引力。此外,公共充電站的落成時間遠遠超過了預期。購車者對電動汽車居高不下的價格、昂貴的電池的使用壽命,以及被困在漆黑的高速公路上的可能性倍感擔憂,因此也就沒有出現大家一窩蜂搶購的情形。
????接下來的問題是:科迪達和其他所有獨立的電動汽車生產商能否以足夠快的速度擴大生產、提高銷量,從而避免成為動蕩不安的全球汽車業的又一個犧牲品?
????當科迪達公司于2009年成立時,電動汽車的未來似乎一片光明。前高盛公司銀行家凱文·辛格(Kevin Czinger)認為,世界將向電氣化方向發展。他希望走在這場革命的前沿,于是他與邁爾斯·魯賓(Miles Rubin)走到了一起,魯賓是底特律鋼鐵公司(Detroit Iron and Steel)的前CEO,后來成為Polo Ralph Lauren Jeanswear公司的負責人。他們的目標是:為大眾市場生產電動汽車。魯賓已經創建了一家公司,生產低速電動卡車Miles EV。他們拆分出一家公司并且命名為科迪達,這是一個音樂術語,意思是樂章的尾聲,他們希望借此暗示依賴化石燃料的時代的結束。
????隨后,辛格把美國一些最優秀的工程師招至麾下——他請來了在通用汽車公司(GM)負責EV-1電動汽車[該車因為電影《誰扼殺了電動汽車?》(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而聞名]的肯·貝克(Ken Baker),他也是通用汽車克爾維特(Corvette)部門的前負責人——隨后開始著手生產大眾買得起的、同類中最優秀的電動汽車。
????為了籌款,辛格向以前在高盛公司的同事、綽號“麥克”的史蒂文·赫勒(Steven “Mac” Heller)求助,此人在2002年退休前是高盛公司投資銀行業務的聯合主管,如今是科迪達公司董事長。隨后,一批知名的投資人接踵而至。高盛公司前CEO、美國財政部前部長漢克·鮑爾森(Hank Paulson)就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Farallon Capital公司的湯姆·斯泰爾(Tom Steyer),克林頓總統的白宮辦公廳主任麥克·麥克拉蒂(Mack McLarty),美國商務部前部長、現任KKR公司顧問的約翰·布賴森(John Bryson),以及德國軟件巨擘SAP公司的創始人克勞斯·茨奇拉(Klaus Tschira)。公司董事會成員包括英國石油公司前CEO約翰·布朗勛爵(Lord John Browne),他現在是紐約市私募股權公司Riverstone Holdings的執行董事,以及洛杉磯私募股權公司Angeleno Group的創始人丹尼爾·韋斯(Daniel Weiss)。
????盡管赫勒來自華爾街,但他并不擔心創建汽車公司時所要面對的錯綜復雜的挑戰。“我在俄亥俄州的代頓市長大,三四英里之外就有一家通用汽車公司的工廠。我不會因為汽車業的錯綜復雜而手忙腳亂的。我們認為,大型汽車生產商進入電動汽車領域為時已晚,我們從中看到了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