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銀行家的隕落
????愛出風頭的凱利毫不遲疑地為合并后的銀行規劃了一個令人向往的圖景。2006年12月4日,在網絡直播的分析師會議中,他預計合并完成后紐約梅隆銀行的稅后盈利將達到25億美元,并將在此基礎上迅速成長。但實際上該行離實現這一目標差了一大截。(直到2010年,才實現25億美元的利潤目標。)當然,一個重要原因是合并完成后不久便發生了經濟危機。但是,最終董事會開始發現,凱利缺乏足夠的意愿去培養客戶或者控制不斷攀升的成本。
????剛開始時,兩家公司似乎融合得很順利。它們是美國商業史上歷史最悠久的企業。紐約銀行是美國最老的兩家金融機構,1784年由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創建。而梅隆銀行是由梅隆家族的族長托馬斯·梅隆(Thomas Mellon)于1869年創建。但兩家銀行的一個關鍵不同是,紐約銀行以節儉著稱,近乎吝嗇。上世紀90年代,大量分析師曾排隊等待使用少數幾臺彭博社終端機。經理們在成本持續走高之際,有時最長連續兩年放棄加薪和獎金。
????兩家董事會合并很順利。主要原因在于,這些董事都是來自大中型企業的首席執行官或前首席執行官,多數來自中西部,他們對于管理層都持有一種“你為我們工作”的態度。[很著名的一個人是,現任董事、來自原梅隆銀行董事會的約翰·蘇爾馬(John Surma),他是美國鋼鐵公司(U.S. Steel)首席執行官,2011年11月以賓夕法尼亞州受托人的身份宣布解雇傳奇足球教練喬·帕特諾(Joe Paterno)。]“董事會迅速結合在一起。”維亞康姆公司(Viacom)前董事長弗蘭克·比昂迪(Frank Biondi)說,他于2008年退出董事會。“這里并沒有特別聲名顯赫的人物,但它是一個非常精明能干的團隊。”董事會設立了一個企業整合工作小組協助凱利工作,它直接向董事會報告。最終,他們通過關閉辦事處、削減人員以及合并系統節省了10億美元的成本。
????凱利還沒有來得及適應他在紐約新辦公室的工作,便迎來了第一個大考驗。2008年年中金融危機爆發,由于債券和股票價格暴跌,公司資產管理業務收入銳減。在董事會看來,凱利領導銀行度過金融危機的能力似乎相當不錯。紐約銀行較大多數其他銀行遭受的損失都要少,并且提前償還了TARP的救助資金。到2009年年底,公司股價已從19美元的低點反彈至30美元。凱利在多個行業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包括遠負盛名的金融服務圓桌會議(Financial Services Roundtable),并且在華盛頓作為政府監管事務顧問頗受尊重。
????此時,董事會很欣賞他扮演的公眾角色。每次召開董事會會議時,凱利都會在早餐期間向董事們通報紐約銀行能夠從華盛頓監管改革中得到什么好處。他扮演的大使角色還為公司贏得了良好的業務:紐約梅隆銀行從財政部贏得一份排他性合同,為TARP處理所有簿記、會計核算及不良資產拍賣業務。作為回報,董事會向他們的首席執行官提供皇室般的待遇,梵沙克領導的薪酬委員會按照超大型公司薪酬極高的首席執行官的標準向凱利支付工資——大部分這類企業規模都遠遠超過紐約梅隆銀行,包括摩根大通、貝萊德集團(BlackRock)、花旗集團(Citigroup)和富國銀行。2007~2010年間凱利年均收入1,800萬美元,躋身美國所有行業薪酬最高首席執行官之列。董事們相信,凱利正在帶領紐約銀行走向輝煌。
????在工作之外,凱利享受著華爾街巨子才能享受的生活方式。2007年,他以1,470萬美元的價格在曼哈頓上東區購置了一座面積達585平方米的5層聯排別墅,離宏偉的前梅隆家族府邸只有9個街區的距離。購得這座宅院之后,凱利按照麥金托什(Mackintosh)的建筑風格仔細將其翻修一新,翻修設計靈感來自英國工藝美術學校。圖書室的隔板用單棵胡桃樹雕刻而成。客廳落地窗擺放著一個民間藝術品加拿大皇家騎警玩偶,好像一個站崗的護衛。
????凱利與董事會之間的裂痕,伴隨著凱利與美國銀行之間若即若離的聯系而出現,并最終削弱和破壞他們之間的信任紐帶。2009年10月底,凱利在未通知董事會的情況下開始跟美國銀行談判。一開始,他們之間的任何協議都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障礙:美國銀行要買斷凱利在紐約梅隆銀行的股票及退休福利,需要花費2,000萬美元以上。凱利希望經營全美最大的銀行,但他并不想因此放棄自己豐厚的薪酬。美國銀行當時還受到TARP的約束,財政部有權否決其認為過分的薪酬交易。薪酬委員會試圖跟奧巴馬政府高管薪酬沙皇肯尼斯·費因伯格(Kenneth Feinberg)商談此事。但費因伯格斷然拒絕任何大規模的薪酬買斷,說對于一個接受政府救助資金的公司而言,這是完全不合適的,并且在他主管高官薪酬事務期間絕不允許發生這樣的事。
????但事實上,費因伯格的反對并不是導致交易失敗的決定因素。11月3日,凱利、選拔委員會成員及多位律師和獵頭人士在夏洛特美國銀行總部會面,并通過電話商談直至晚間11點鐘左右。第二天一早,筋疲力盡的與會各方震驚地發現,《華爾街日報》詳細刊登了羅伯特·凱利將受聘美國銀行的新聞。凱利和他的團隊對此怒不可遏,他們懷疑是那些希望由美國銀行高管莫尼罕(Brian Moynihan)擔任這一職務的內幕人士向《華爾街日報》透露了這一消息。“他們在逼迫我出局!”凱利抱怨說。當天,就有關美國銀行招聘的報道,他向自己的管理委員會發布了一個備忘錄:“我想澄清一點,我對此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