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費解的水平線
????中國的迅速崛起也許從30年多前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時就已開始了。在蓋洛普調查中國人對他們生活質量評價的12年間,它的發展步伐也沒有放慢。
????自從1999年以來,中國每年的GDP增長速度平均在10%左右,這個增速在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跌到了“只有”9.1%。2010年,GDP的增速又恢復到兩位數。經濟擴張在近幾年的過熱,使中國的官員們不得不付出相當多的努力來放緩某些部門的增長。
????去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過購買力平價調整)是7,600美元——這個數值是1999年的3.5倍左右。然而,奇怪的是,人均GDP的增長似乎并沒有對蓋洛普最基本的幸福指數之一——生活評價(life evaluations)起改變作用,這個指標在過去的12年中基本維持不變。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當蓋洛普要求被調查者基于“坎特里爾自我定位奮斗量尺”(Cantril Self-Anchoring Striving scale)按0~10分為他們的生活狀態打分時,中國人的分數自從1999年開始就停留在5分以下。
????2010年,中國4.7分的平均分落后于大部分于同年接受調查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在該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中,生活評價的平均分超過了6分,如新加坡(6.5分)、日本(6.1分)和韓國(6.1分)。而一些人均收入水平低于中國的東亞國家的平均生活評價也高于中國。事實上,在所有去年接受調查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中,只有蒙古和柬埔寨的平均分數低于中國。
????收入對生活評價有影響嗎?
????為什么在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12年間,生活評價結果卻沒有明顯的攀升?一個假設是因為中國文化的緣故,中國人回避用物質財富作為衡量生活好壞的基礎。也許受到儒家文化強調道德公正和人際交流質量高于物質這一觀念的影響,中國人沒有將改變個人財富視為十分重要。
????但是,數據并不支持這個觀點。事實上,在2010年所有接受訪問的中國人中,生活評價的平均分和被調查者的收入水平十分一致。根據被調查者本人提供的收入數據來看,那些收入在前20%的人對生活的評分平均達到5.7分——比收入在后20%的人群3.6分的平均分高出了兩分以上。
????中國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對生活的評價也存在差距,人們在談起中國充滿活力的東部城市與廣闊的西部鄉村地區的收入不平等時,這是經常提起的話題。自從2004年起,中國的農村居民對其生活水平的評分明顯低于生活在大城市或城鎮的居民。這個差距從1999年開始擴大,盡管這兩類人群對自身生活評價并沒有顯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