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風險投資家的自白:我為什么開博
????有一天,我和一位我很欣賞的企業家聊天,當時他正試圖為他的下一輪融資活動挑選一位管理者。這位企業家手頭有足夠多的人選。他半開玩笑地說,自己打算選擇其中博客訪問者最多的風險投資家。他這番話讓我這個缺乏宣傳的人感到一陣脊背發涼。我以為他又在開玩笑,不過卻又不像。他繼續解釋道,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招募人才,而這也是他面對的最大問題。一位既能為公司招徠人氣,又能通過在線交流為公司信譽加分的風險投資家,無疑是企業的一項重要資產。
????我的回應是:讓我一頭撞死算了。
????事實上,在我所認識的風險投資家中,相對來說,很少有人是為了自我推銷而涉足博客圈的。大多數風險投資家都是怪人,他們喜歡科技,喜歡和搞發明創新的人混在一起。這種人格類型與那些喜歡上電視、做節目的人幾乎完全沒有交集。盡管如此,如今有一股浪潮已經向風險投資行業襲來——這股浪潮之前已經席卷了媒體行業,而且還將進一步蔓延到整個美國商界。面對面、個人對個人的人際交流,以及通過利用公司品牌名聲來獲得成功的方法已經過時了,現在若想取得成功,你得先在網絡上建立起知名度。
????這種趨勢已經在媒體領域上演了好幾年了。傳統媒體品牌步履維艱,急著尋找新的商業模式,因此,為媒體招徠人氣的重任,越來越多地落在能夠與觀眾和讀者直接建立聯系的“天才”身上。舉個例子,喬治?史蒂法諾普洛斯(美國ABC新聞頻道的首席政治記者、《早安美國》節目主播——譯注)不僅是在為ABC電視臺工作,更利用ABC電視臺的職位為自己建立了公眾形象(而且他在這一過程中吸引了近200萬名的Twitter追隨者)。過去,一名初出茅廬的記者如果可以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找到一份工作,那么她只需把本職工作干好就算成功了。不幸的是,這種日子已經一去不返了。現在,初出茅廬的小記者最好在Twitter、Facebook和Tumblr上建立起讀者群,并且和她的追隨者們建立起準人際關系。當她的工作合約到期之后,她最好能夠使成千上萬的讀者繼續關注她的下一個報道任務。
????在風險投資行業,這種情況也變得越來越真切,首先是風險投資家們開始投資于社交媒體以及更多領域。這種趨勢已經對一些現任的領導者造成了挑戰,他們仍然在社交媒體之外徘徊,同時,新的市場競爭者獲得了生存空間。馬克?薩斯特算是風投行業的一位新人,然而他已經為自己建立起了相當的公眾知名度。不過,如果你去問問馬克?薩斯特在Twitter上的100名粉絲,我敢說可能有一多半的人都說不出來薩斯特就職的公司叫什么名字(順便提一句,薩斯特就職于近來風頭無二的GRP公司)。對于風投行業來說,這是個破壞性的時刻,行業的新領導者將是一個個風險投資家,而不再是風投企業。
更多首席執行官在網上開博
????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我想下一步會波及整個美國商界。就像媒體和風投行業一樣,現在對于企業來說,在網上建立知名形象代表著機會,而不是威脅。賣鞋網站Zappos的首席執行官謝家華(Tony Hsieh)早早地涉足Twitter,并且在Twitter上吸引了大量人氣,因此為Zappos的股東們創造了權益價值,但其它首席執行官們卻沒有感覺到跟進的壓力。這種情況一定會改變的。我相信10年之內,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將傾向于從他們“認識”、而且有在線聯系的首席執行官的企業購買商品(散戶投資者在購買股票時也會有類似偏好)。屆時,個人宣傳將從一種商機轉變成一種競爭優勢,進而成為一項絕對必要的舉措。
????對于我本人來說,醒悟得有點晚了,不過我追趕的步伐很快。由于我的思想火花比較簡短、精辟,因此Twitter比博客更適合我。(我想我的合伙人Bo如果聽到這番話,一定會插話說,“簡短精辟”簡直就是你的個人招牌。)今天我與一位天使投資人見了面,我之前只是通過Twitter對他有些了解。不過由于我們每天都能在Twitter上看到對方,因此我們的交流十分融洽,就好像之前已經至少見過兩次一樣。
????Twitter使我有機會為自家公司說點好話或發發評論,這一點我很喜歡。不過我也仍然堅信“老一套”的處事方法是無法替代的,比如做大事、做好人、走出去與人交往等等。但除此之外,現在也有一些新的成功之道,如果我們不予重視,就難免要付出代價。
????譯者:王雪菲